外陰癌是指發生於女性外陰結構(如大/小陰脣、陰蒂及會陰區域)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爲主。常見於50歲以上女性,早期病竈侷限但侵襲力隨發展加強,可能擴散到淋巴結或鄰近結構,需綜合治療。
外陰癌在發達國家年發病率約1–2/10萬,歐洲和北美較爲常見。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和越南發病率略高,或與HPV感染和衛生條件有關,但整體發病率仍屬低發腫瘤。
在美國,每年約新增6900例外陰癌病例,每年約有1630人死於外陰癌,多數外陰癌患者確診時處於早期階段,確診時病情階段分佈如下:侷限於原發部位(59%)、播散至局部器官和淋巴結(30%)、遠處轉移(6%)。在美國,確診外陰癌後5年生存率爲72.1%,死亡年齡的中位數爲78歲。
1. 局部破壞與疼痛
外陰癌可在外陰形成腫塊或潰瘍,導致出血、滲液和持續性疼痛,影響日常坐立。
2. 淋巴轉移風險
多數爲鱗癌,易累及腹股溝淋巴結,出現局部腫大或疼痛,預後明顯惡化。
3. 心理社會影響
外陰部位私密敏感,病變使患者產生羞恥、自卑和焦慮,影響性生活與人際關係。
4. 治療難度升級
腫瘤如定位不清或復發,手術範圍擴大可能影響陰部功能和結構完整性。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通過體外擴增並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細胞(如CART、CIK等),增強機體對外陰癌細胞的識別與清除能力。它可用於術後輔助或復發患者減少殘留病竈,通過激活腫瘤浸潤免疫細胞,提高長期控制率並改善生活質量。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於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案過程中常常面臨免疫功能受損、感染風險增加及身體恢復緩慢問題,爲了幫助患者更好支撐治療過程,提升患者耐受性和生存質量,需要分階段科學制定不同週期的免疫重建方案。
● 短期方案:內通過免疫細胞回輸快速提升免疫力,增強抗腫瘤治療的效果。
● 中期方案:減少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促進身體恢復和完成規範療程。
● 長期方案:從免疫細胞重建、腸道免疫重建、元素免疫重建、免疫營養重建全面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週期。
1. 手術切除
手術是外陰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局部切除術、廣泛切除術和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等。手術的目的是徹底切除腫瘤組織,同時儘可能保留外陰的功能和外觀。
2. 放療
放療是利用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可單獨使用或與手術聯合使用。放療可以用於外陰癌的術前輔助治療、術後輔助治療或晚期腫瘤的姑息治療。
3. 化療
化療是通過靜脈輸注藥物來殺死腫瘤細胞,可單獨使用或與手術、放療聯合使用。化療藥物可以通過全身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個部位,包括腫瘤組織。
4. 化療及靶向治療
對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患者,鉑類藥物聯合紫杉類是常規方案。研究中靶向EGFR或PI3K通路的新藥也在探索中。
外陰癌雖爲低發癌種,但會顯著影響生理與心理健康。及時診斷與綜合治療十分關鍵。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表示,結合免疫重建細胞治療、手術、放療等多手段,可最大程度控制病竈、降低復發、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