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脊索瘤
菜單

脊索瘤概述

脊索瘤是一種來自胚胎脊索組織的原發性骨腫瘤,常見於脊柱末段,對局部結構造成破壞,並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年輕至中年患者可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或神經壓迫症狀。

全球各國的患病情況

該病年發病率極低,全球約0.1–0.8/百萬人。美國、歐洲及日本統計覆蓋較爲完整,東南亞國家如中國、泰國、馬來西亞也有零星病例,但因收治中心集中,數據欠全面。

主要危害

1. 局部骨結構破壞
脊索瘤生長緩慢,但具侵襲性,可破壞椎體和周圍韌帶,導致脊柱不穩定,甚至脊柱變形和壓迫脊髓。

2. 神經功能損害
當腫瘤侵犯神經根或脊髓時,會出現麻木、肌力減退或大小便功能障礙等嚴重神經症狀。

3. 難以完全切除
該腫瘤邊界不清晰,易殘留殘餘,複發率高,反覆手術累及風險提升。

4. 治療手段受限
傳統放療耐受度差,化療無標準方案,患者治療依賴綜合團隊配合,包括外科、放療與新興免疫療法。

 

治療方法

1.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是通過提取患者自身免疫細胞(如CAR-T或NK細胞)進行體外擴增與工程化改造,再回輸體內以增強抗瘤效應的治療方式。它針對脊索瘤中微小殘留或潛伏病竈具有顯著優選,激活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惡性細胞,有望減少復發風險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該方法結合精準靶向與免疫激活作用,是當前研究熱點。

2. 手術切除
微創切除藉助顯微鏡或機器人輔助,能精準切除病竈,減少組織損傷與出血,同時縮短恢復時間。常見方法包括經後根孔椎板鏡下切除和機器人輔助硬膜外清掃。相比傳統開顱/開放式切除,微創具優勢但對技術依賴較高。

3. 放射治療
採用立體定向放療(SBRT)或質子/重離子治療,能集中高劑量輻射於病竈,減少對周圍脊髓和神經的影響。適合作爲術後輔助或無法手術的病例。療效穩定,但需設備與專業支持。

4. 化療及靶向治療
雖然傳統化療對脊索瘤效果有限,但針對VEGFR、PDGFR通路的多靶點靶向藥物(如舒尼替尼)正進入臨牀試驗階段,顯示出控制病竈增長的潛力。化療多用作姑息治療,靶向治療爲未來方向。

結論

脊索瘤雖爲罕見腫瘤,但因局部侵襲嚴重、治療難度高且易復發,需多學科協作治療。免疫重建細胞治療作爲新興療法展現廣闊前景。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建議患者選擇綜合方案,確保病竈最大程度清除並降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