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陰道癌
菜單

陰道癌概述

陰道癌是指起源於陰道黏膜的惡性腫瘤,屬於女性生殖系統中較少見的癌症類型,多發於50歲以上女性。其發病與持續的HPV感染、宮頸癌治療史、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相關。

大多數陰道癌是鱗狀細胞癌,但也有黑素瘤、肉瘤、腺癌及其他組織學類型。雖然原發性陰道癌較罕見,但鄰近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的轉移性陰道癌或局部蔓延至陰道並不少見。因此,大多數陰道惡性腫瘤爲轉移性,常來源於子宮內膜癌、宮頸癌、外陰癌、卵巢癌、乳腺癌、直腸癌及腎癌。可能爲直接蔓延(如宮頸癌、外陰癌及子宮內膜癌),也可經淋巴管或血行播散(如乳腺癌、卵巢癌及腎癌)。

陰道癌的發展通常較慢,早期症狀並不典型,導致確診時已屬中晚期。隨着免疫醫學和微創技術的發展,該病的治療手段日趨多樣化。

全球各國的患病情況

陰道癌在全球屬於低發病率的腫瘤,發病率約佔女性生殖道腫瘤的1%-2%。在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中,宮頸癌防控體系完善,因此陰道癌發病率相對穩定,而在東南亞和非洲地區,因HPV篩查率低,陰道癌的發生仍不可忽視。

鱗狀細胞癌是陰道癌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平均診斷年齡約60歲,但有時也見於二三十歲的女性。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隨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主要危害

1. 局部擴散危及周圍器官
陰道癌若未及早發現,會從黏膜層向周邊組織擴散,累及膀胱、直腸等器官,引起排尿排便異常,增加手術風險及生活質量下降。

2. 轉移風險影響生存率
部分陰道癌會通過淋巴結轉移至盆腔及遠處器官,尤其是肺部和肝臟。這種轉移會造成全身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存時間和治療效果。

3. 複發率高需長期隨訪
即便完成初次治療,陰道癌的復發風險仍需警惕,復發常發生於局部或盆腔區域。因此長期隨訪、定期影像檢查對於預防復發具有重要意義。

4. 心理與生理雙重打擊
陰道癌的發生及其治療(如手術、放療)可能影響性生活、排泄功能及女性心理健康,帶來長期焦慮與自我認同危機,需進行多維度康復干預。

新興治療方法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通過提取患者自身免疫細胞,重建其識別與攻擊腫瘤的能力。該療法在陰道癌治療中具有協同抗癌、提升體力、延緩復發的優勢,適用於術後鞏固或晚期控制,療效安全可控,逐步被納入綜合治療體系。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於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案過程中常常面臨免疫功能受損、感染風險增加及身體恢復緩慢問題,爲了幫助患者更好支撐治療過程,提升患者耐受性和生存質量,需要分階段科學制定不同週期的免疫重建方案。

● 短期方案:內通過免疫細胞回輸快速提升免疫力,增強抗腫瘤治療的效果。

● 中期方案:減少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促進身體恢復和完成規範療程。

● 長期方案:從免疫細胞重建、腸道免疫重建、元素免疫重建、免疫營養重建全面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週期。

傳統治療方法

1. 手術切除
早期陰道癌可通過局部切除或廣泛陰道切除術實現治療目的。對腫瘤侷限、無轉移者效果良好,但需兼顧尿道、膀胱等結構的保護,術中難度相對較高。

2. 放射治療
作爲主要治療手段之一,放療適用於各期陰道癌,特別是無法手術或術後輔助的患者。現代精準放療技術可聚焦腫瘤區域,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提高局部控制率。

3. 化學治療
化療一般作爲輔助方式,用於術後防復發或放療聯合應用。鉑類藥物爲首選藥物,治療對轉移性或複發性病例也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較顯著。

4. 微創治療方式
隨着腔鏡和電刀技術的進步,部分早期陰道癌可通過經陰道微創手術完成腫瘤清除。這種方式創傷小、恢復快,適用於無明顯擴散的早期患者,逐漸受到青睞。

陰道癌雖爲少見病,但其危害不容小覷,尤其是晚期病例影響生存質量與壽命。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早期篩查、積極治療,輔以免疫細胞療法與微創手術,將爲患者帶來更多康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