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肩周炎
菜單

肩周炎診斷

肩周炎,又稱凍結肩,是指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症,導致肩關節活動受限和持續疼痛。該病進展緩慢,若早期未能及時診斷並治療,極易發展爲關節僵硬,甚至功能永久受限。肩周炎的診斷依賴於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功能評估及相關影像學手段。

肩周炎診斷依據

1. 臨牀症狀判斷
患者多訴肩部持續性鈍痛,特別是在夜間或天氣變化時加劇。早期多爲疼痛期,隨後逐步出現關節僵硬和活動障礙,臨牀表現具有一定的階段性。

2. 體格檢查評估
通過檢查肩關節的前屈、外展、外旋等動作範圍,判斷是否存在明顯活動受限。患側肩部常有壓痛,尤其在三角肌前方、肩峯周圍區域。

3. 影像學檢查輔助
X光可用於排除肩關節骨性病變,MRI和超聲更有助於識別肩關節囊的炎性增厚、滑囊積液、肌腱病變等軟組織異常,是診斷的重要輔助手段。

4. 運動功能評分
使用Constant評分、DASH量表等標準化問卷,評估肩部功能受限程度,輔助判斷病情分期,便於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

5. 診斷性注射試驗
部分臨牀採用局部封閉注射利多卡因後評估疼痛緩解情況,若短時間內症狀明顯改善,有助於確認肩周炎的診斷,排除其他肩部疾病如肩峯撞擊綜合徵等。

6. 排除其他疾病干擾
在診斷肩周炎前,需明確排除頸椎病變、肩袖撕裂、肱二頭肌腱炎、類風溼關節炎等疾病。結合影像和體徵進行鑑別,是防止誤診漏診的重要步驟。

7. 病史回顧和發病特點
詳細詢問病人是否有外傷史、糖尿病、頸椎問題等基礎病史,有助於判斷肩周炎的誘因及發展傾向。多數患者爲中年以後起病,症狀逐漸加重,符合該病慢性炎性特點。

8. 熱敏反應與被動活動測試
使用溫熱刺激肩部,觀察是否存在僵硬緩解,有助於判斷是否處於粘連階段。同時通過被動抬臂或旋轉測試,觀察限制範圍和疼痛反應,作爲診斷的重要依據。

9. 臨牀分期判斷
肩周炎一般分爲三個階段:凍結前期(疼痛明顯)、凍結期(僵硬主導)、解凍期(功能恢復)。不同階段的臨牀表現差異,有助於綜合判斷病情。

結語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肩周炎的早期症狀易被忽視,常被誤認爲普通勞損。一旦出現持續性肩痛或活動受限,應儘早就醫,結合影像學和功能評估等手段明確診斷。幹細胞等新型療法已被證實在恢復肩部功能方面具有積極作用,越早介入,預後越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