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腸胃炎是胃腸道慢性炎症性病變,常表現爲反覆腹脹、噯氣、食慾差等症狀。若不及時診斷與治療,炎症可能加重,發展爲萎縮性胃炎,甚至增加癌變風險。臨牀上需結合多種檢查手段,如胃鏡、病理分析、幽門螺桿菌檢測等,明確病因並制定治療方向。
1. 胃鏡檢查是首選方法
胃鏡能直觀觀察胃黏膜狀態,是確診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可發現充血、水腫、糜爛、萎縮等表現,有助於判斷病變部位與嚴重程度。
2. 組織活檢提供病理依據
在胃鏡過程中可採集黏膜組織行病理檢查,判斷是否存在萎縮、腸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是識別癌前病變的重要手段。
3. 幽門螺桿菌檢測不可忽視
通過呼氣試驗、血清學或組織染色檢查幽門螺桿菌,是明確慢性炎症誘因的重要指標,感染者需接受根除治療。
4. 鋇餐透視輔助評估
鋇餐檢查雖不如胃鏡直觀,但對胃動力障礙、蠕動異常或胃排空延遲等情況有一定參考價值,適用於部分無法耐受胃鏡者。
5. 消化功能檢測綜合評估
如胃液分析、胃排空試驗、胃泌素水平測定等檢查,可瞭解胃酸分泌功能,判斷胃黏膜受損程度,爲制定療程提供依據。
6. 血常規與炎症指標參考
部分患者會因炎症反應出現輕度貧血、血沉升高或C反應蛋白偏高,雖非特異性,但可輔助判斷病情活動性。
7. 糞便潛血與便常規檢查
慢性腸胃炎如合併黏膜糜爛或出血,糞便潛血試驗可出現陽性。便常規也有助於排除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干擾。
8. B超與腹部CT排查併發症
對於伴有膽囊炎、胰腺炎或肝功能異常者,腹部B超或CT有助於全面瞭解消化系統狀態,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
9. 臨牀症狀與病史結合判斷
患者主訴反覆上腹不適、餐後脹痛、噯氣、體重下降等需引起重視,結合生活習慣與飲食史可初步判斷慢性胃炎可能性。
慢性腸胃炎的診斷需多手段配合,不能單憑症狀判斷。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規範化的胃鏡檢查與病理分析是診斷關鍵,結合個體症狀與實驗室檢測,才能儘早發現、精準干預,避免疾病向嚴重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