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由於胰腺內消化酶異常激活,引發胰腺自身組織的炎症和壞死,多因膽結石、飲酒過量、高甘油三酯血癥等引發,症狀表現爲劇烈腹痛、血液胰酶水平升高。慢性胰腺炎則是一種涉及炎症、纖維化、腺泡和胰島細胞喪失的綜合徵,表現爲胰腺型腹痛、脂肪瀉、胰腺功能障礙(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不全)以及影像學查見明顯的胰腺損傷。病情嚴重時甚至可引發胰腺癌。各年齡層均可能發病,但中老年患者比例較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歐美地區
據報道,急性胰腺炎的年發病率爲4.9例/10萬-35例/10萬。歐美地區胰腺炎發病率居高不下,主要因飲食西化和高酒精攝入,伴隨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普遍。當地醫療水平較高,診斷和治療手段完善,患者存活率逐步提高。
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國家胰腺炎患病率近年來逐漸上升,受不健康飲食、環境污染和醫療條件限制影響較大。相比其他亞洲國家,酒精相關胰腺炎更常見於西方國家和日本。熱帶國家流行的慢性胰腺炎的患病率差異很大,在印度南部兩個地區爲20/100,000-125/100,000。診斷延遲和治療不足導致病情複雜化,慢性胰腺炎病例顯著增加,公共衛生管理亟待加強。
75%-8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爲急性間質水腫性胰腺炎,以炎性水腫導致的胰腺腫大爲特點。15%-25%的患者爲壞死性胰腺炎,表現爲胰腺實質和/或胰周組織壞死。
大多數急性胰腺炎患者爲輕症胰腺炎,可在3-5日內恢復,且無併發症或器官衰竭。然而,大約20%的患者爲中度重症或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有局部或全身性併發症或器官衰竭。
急性胰腺炎的總死亡率低於5%,間質性胰腺炎的死亡率低於壞死性胰腺炎(3% vs 17%)
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出現急性胰腺炎反覆發作,也可能發展爲慢性胰腺炎。首次發作後和複發性急性胰腺炎後,慢性胰腺炎的患病率分別爲10%和36%。
隨着慢性胰腺炎的進展,患者可能出現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脂肪瀉、消化不良),以及胰島細胞破壞所致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患者可發生多種併發症,包括胰腺假性囊腫、膽管或十二指腸梗阻、內臟動脈假性動脈瘤、胰源性腹水和胰源性胸腔積液、脾靜脈血栓形成所致胃靜脈曲張、胰腺惡性腫瘤。
避免接觸環境毒素(如菸草、酒精)是防止慢性胰腺炎進展的唯一措施。其他所有治療旨在控制腹痛、消化不良、胰源性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的其他併發症。
1. 胰腺組織破壞
胰腺炎導致胰腺細胞壞死,破壞胰腺結構,嚴重影響其消化酶和激素分泌功能。
2. 消化功能障礙
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導致脂肪吸收不良,引發腹脹、腹瀉和營養不良等消化道症狀。
3. 纖維化進展
長期反覆炎症使胰腺組織逐漸纖維化,功能持續衰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4. 多系統併發症
嚴重病例可能出現胰腺假性囊腫、胰腺感染甚至糖尿病和多器官功能障礙,危及生命。
1. 幹細胞治療
幹細胞治療有助於促進胰腺組織再生,調節免疫反應,抑制炎症和纖維化過程,顯著改善胰腺功能,幹細胞療法適用於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
① 促進胰腺細胞修復
② 調節免疫系統平衡
③ 減少慢性炎症反應
④ 抑制組織纖維化
⑤ 提升胰腺分泌能力
2. 免疫細胞療法
針對慢性胰腺炎亦可使用免疫細胞療法,通過免疫療法可以調控慢性炎症反應, 減少纖維化驅動,優化局部免疫環境,有利於組織修復。
1. 藥物治療
應用止痛藥、抗炎藥及胰酶替代劑控制炎症和症狀,緩解患者不適,穩定病情。
2. 營養支持
調整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營養,減輕胰腺負擔,幫助身體康復。
3. 手術治療
針對併發症如膽結石和假性囊腫,採用微創或開放手術清除病竈,防止病情惡化。
4. 生活方式調整
戒酒戒菸,合理飲食和規律作息,減少誘因,降低復發風險。
胰腺炎作爲一種複雜的炎症性疾病,若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引發嚴重胰腺功能障礙和多系統損害。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結合幹細胞治療等先進技術,有望促進組織修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早期科學治療是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