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癌主要起源於陰莖皮膚或粘膜上皮,病理類型多爲鱗狀細胞癌。男性中老年人羣尤其危險,難以察覺。全球發病率低,在歐美、日本較少見,但在部分非洲、南美與東南亞國家發病率較高,與 HPV 感染、不潔衛生及包皮問題有關。
在東南亞如印度尼西亞、泰國及菲律賓,陰莖癌雖罕見但散發,可嚴重影響男性性器官功能與心理健康。晚期腫瘤可能侵及周圍組織併發生淋巴或遠處轉移,治療難度大,對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造成重創。
I期:侷限於陰莖黏膜或皮膚
I期腫瘤直徑小,並侷限於陰莖區域,無深層浸潤或淋巴結受累。可通過局部切除或保守術治癒,5年生存率達90%以上。
II期:腫瘤擴展但未波及淋巴結
腫瘤面積擴大,但尚未累及區域淋巴結。治療包括陰莖部分切除及局部放療,5年生存率約爲75%至80%。
III期:區域淋巴結轉移
癌細胞已累及局部或區域淋巴結,需結合手術及輔助治療。5年生存率下降至50%至60%,治療複雜度提升。
IV期:遠處轉移或器官侵犯
腫瘤已擴散至骨盆、肺、肝等遠處器官,症狀明顯。5年生存率通常低於30%,需綜合治療以延長生命。
1. 陰莖皮膚或粘膜病變
陰莖表面可出現紅斑、潰瘍、結節或斑塊,質地堅硬、不易消退,常伴輕微疼痛或瘙癢,如不治療病變持續擴展。
2. 陰莖疼痛及灼熱感
病變區常有疼痛或燒灼感,尤其在摩擦或接觸時加劇,這種不適影響性生活與日常活動。
3. 異味分泌與滲液
腫瘤表面可能分泌滲液或有惡臭氣味,提示病變已破潰或感染,這類症狀常被忽視延誤診斷。
4. 排尿困難或疼痛
部分患者因腫瘤壓迫尿道,出現排尿困難、尿線變細或排尿時疼痛,影響泌尿系統功能。
5. 淋巴結腫大與觸痛
鱗狀細胞癌常引起鼠蹊部淋巴結腫大,觸及硬且壓痛,提示已發生區域淋巴轉移。
6. 體重下降與乏力
隨着病程進展,患者可能出現體重減輕、食慾減退以及持續性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狀。
7. 性功能下降
陰莖病變常影響性慾與勃起功能,部分患者因疼痛、心理恐懼或手術後導致勃起困難。
8. 情緒低落與焦慮
面對性器官疾病,多數男性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負擔,情緒問題影響治療配合與康復過程。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陰莖癌雖罕見,但症狀明顯時應及時就醫。出現陰莖潰瘍、不明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開展影像學、病理學與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的綜合診斷與干預。早期識別、科學治療及綜合干預,有助於延緩病程、提升生存率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