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惡性唾液腺腫瘤包括黏液表皮樣癌和腺樣囊性癌,兩者加起來約佔所有惡性唾液腺腫瘤的一半。
其發病機制複雜,與射線暴露、吸菸、病毒感染(如EBV、HIV、HPV)、環境污染有關,往往表現爲局部腫塊或疼痛。原發腫瘤爲下頜下腺或小唾液腺惡性腫瘤時,局部區域複發率較高。腮腺原發性腫瘤患者的遠處轉移率爲17%,但下頜下腺原發惡性腫瘤患者的遠處轉移率爲37%。
對於腺樣囊性癌患者,需特別關注有無遠處轉移,其甚至可能發生於原發腫瘤治療成功後20-30年,在發生遠處轉移瘤的患者中,80%出現在治療後8年內。即便是已知的腫瘤轉移,其進展也會遵循一個惰性病程,通常在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患者1年、3年及5年的中位生存率分別爲75%、47%和26.5%。
現代醫學研究不斷推動治療方法的創新,尤其是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爲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路徑。
唾液腺腫瘤較少見,僅佔頭頸部腫瘤的6%-8%;在美國,每年有2000-2500例,腮腺癌約佔25%。腮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相對較低,但在亞洲部分國家如中國、日本和韓國,發病率有所增加。發達國家通過早期篩查和綜合治療,腮腺癌的生存率有所提高。東南亞部分地區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患者數量逐年增長。
1. 局部侵襲性強
腮腺癌容易侵襲周圍組織,包括面神經,導致面部癱瘓及感覺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2. 轉移風險
該癌症可能通過淋巴系統轉移至頸部淋巴結,甚至遠處器官,增加治療難度。
3. 治療複雜性
由於腮腺附近結構複雜,手術風險較大,且複發率高,給治療帶來挑戰。
4. 心理負擔加重
面部外觀變化和功能障礙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和社交障礙。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通過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提高對腮腺癌細胞的識別和清除能力,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於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案過程中常常面臨免疫功能受損、感染風險增加及身體恢復緩慢問題,爲了幫助患者更好支撐治療過程,提升患者耐受性和生存質量,需要分階段科學制定不同週期的免疫重建方案。
● 短期方案:內通過免疫細胞回輸快速提升免疫力,增強抗腫瘤治療的效果。
● 中期方案:減少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促進身體恢復和完成規範療程。
● 長期方案:從免疫細胞重建、腸道免疫重建、元素免疫重建、免疫營養重建全面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週期。
1. 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腮腺癌的主要方式,旨在完全切除腫瘤組織,保障周圍神經及組織的功能。部分患者需要保留面神經,減少術後併發症。
2. 放療與化療
放療常作爲術後輔助治療,減少局部復發風險。化療適用於晚期或轉移患者,通過藥物控制腫瘤進展,但副作用需密切管理。
3. 微創治療方法
隨着技術發展,腮腺癌部分病例可採用微創技術如內窺鏡輔助切除、經皮射頻消融等,減輕手術創傷,縮短恢復時間,適合早期或侷限性腫瘤患者。
腮腺癌由於其侵襲性強和治療複雜,給患者帶來較大身體與心理負擔,需積極診斷和綜合治療。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免疫重建細胞治療與傳統方法的結合,是未來腮腺癌治療的重要方向,能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癒率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