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通常是指胰腺導管腺癌(包括其亞型),約佔所有胰腺腫瘤的85%。導管腺癌幾種亞型的長期預後大多不良且相似,但膠樣癌的預後較好,而腺鱗癌的預後比其他亞型差。
45歲以下人羣中罕見,但45歲後發病率急劇升高。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男性和女性的發病高峯期分別爲65-69歲和75-79歲。
胰腺癌患者最常見的主訴是疼痛、黃疸和體重減輕,是死亡率很高的惡性腫瘤,位列美國癌症相關死因的第4位,以及消化系統癌症相關死因的第2位,僅次於結直腸癌。
胰腺癌在全球範圍內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歐美髮達國家發病率較高。亞洲部分國家如日本、韓國也有較多患者,而東南亞國家發病率相對較低,但由於醫療條件差異,晚期診斷比例較高,致死率高。
在全球範圍內,胰腺癌是癌症死亡的第六大原因。胰腺癌一般多發於西方和工業化地區。報道發病率最高的地區是北美高收入地區、亞太高收入地區、西歐和中歐,發病率最低的地區是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東部和中部美國每年有超過67,000例患者診斷爲外分泌胰腺癌,並且大多預計會死於該病。
1. 隱匿性強
胰腺癌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腫瘤在未被發現時已經擴散,導致病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2. 侵襲性強
胰腺癌細胞具有高度侵襲和轉移能力,常見於淋巴結、肝臟及腹膜轉移,治療難度極大。
3. 治療難度高
胰腺癌對放療和化療敏感性差,傳統治療效果有限,手術切除率低,預後普遍不佳。
4. 生存率低
由於診斷晚,治療不及時,胰腺癌患者整體五年生存率極低,是癌症中死亡率較高的病種之一。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通過回輸具備識別和攻擊能力的免疫細胞,激活機體抗腫瘤免疫機制,同時改善腫瘤微環境。該療法能協同放化療、手術治療,延緩復發和轉移,特別適用於晚期胰腺癌患者,有助於提升生存率與生活質量,是當前創新治療路徑中的重要一環。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於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案過程中常常面臨免疫功能受損、感染風險增加及身體恢復緩慢問題,爲了幫助患者更好支撐治療過程,提升患者耐受性和生存質量,需要分階段科學制定不同週期的免疫重建方案。
● 短期方案:內通過免疫細胞回輸快速提升免疫力,增強抗腫瘤治療的效果。
● 中期方案:減少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促進身體恢復和完成規範療程。
● 長期方案:從免疫細胞重建、腸道免疫重建、元素免疫重建、免疫營養重建全面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週期。
1.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胰腺癌根治性治療的重要手段,主要針對早期侷限性病變。隨着微創技術發展,腹腔鏡和機器人輔助手術成爲趨勢,減少手術創傷,加速患者康復。
2. 放化療
放療和化療作爲輔助治療,可控制局部病竈和延緩腫瘤進展。新型化療藥物和聯合方案不斷推出,改善了部分晚期患者的治療效果。
3. 靶向治療及其他
靶向治療針對胰腺癌特異分子機制,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射頻消融、經皮腫瘤消融等微創技術也被用於部分患者,減少腫瘤負擔。
4. 微創干預治療
部分患者可通過介入消融、經皮穿刺引流、膽道支架置入等微創手段緩解腫瘤帶來的膽道梗阻、出血等問題。在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病情上具有積極意義,尤其適用於無法手術或體質虛弱者。
胰腺癌因其隱匿性和高侵襲性帶來極大治療挑戰,必須儘早診斷和綜合治療。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結合免疫重建細胞治療與現代微創技術,有望改善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