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種起源於胰腺導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通常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由於胰腺位置隱蔽、早期症狀不典型,許多患者被確診時已屬中晚期。若不及時發現並干預,癌細胞可迅速侵犯鄰近器官或發生遠處轉移,嚴重影響預後。當前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誌物、組織病理及基因檢測等方式綜合判斷。
1. 體徵與臨牀表現評估
早期胰腺癌往往缺乏明顯症狀,但隨着腫瘤增大,患者可能出現持續腹痛、黃疸、體重下降、食慾減退等表現。部分位於胰頭部的腫瘤可引起膽道梗阻而導致皮膚及鞏膜黃染。臨牀醫生需警惕這些非特異性症狀,結合個人與家族病史,作爲初篩線索。
2. 血清腫瘤標誌物檢測
CA19-9是目前胰腺癌最常用的腫瘤標誌物,雖然其特異性和敏感性均有一定限制,但對疾病監測與療效評估有較高參考價值。CEA(癌胚抗原)亦可能升高。需注意CA19-9在膽管炎、膽結石等良性疾病中也會異常升高,不能單獨作爲診斷依據。
3. 超聲、CT與MRI影像檢查
腹部超聲爲初步篩查手段,適用於評估膽道擴張或大體積腫塊。增強CT是評估胰腺結構、腫瘤範圍及有無轉移的重要方法。MRI在軟組織分辨率方面優於CT,尤其是MRCP技術在胰膽系統病變中更具診斷價值。二者結合使用能提高診斷準確率。
4. 內鏡超聲(EUS)+穿刺活檢
EUS能近距離觀察胰腺病竈,並引導進行細針穿刺活檢(EUS-FNA),取得細胞或組織標本以進行病理學診斷。這一技術具有高分辨率和低創傷性,被廣泛用於難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取組織的患者。
5. PET-CT評估全身病竈
在部分患者中,PET-CT可揭示微小轉移病竈,有助於臨牀分期和治療策略選擇。其通過檢測葡萄糖代謝活性,判斷腫瘤活動性和廣泛性。適用於術前評估或療效隨訪,但不作爲胰腺癌的首選初篩工具。
6. 組織病理與分子診斷
通過獲取腫瘤組織,進行HE染色、免疫組化分析可確認腺癌類型、分化程度及生物學特徵。近年來,通過基因檢測(如KRAS、TP53突變)能進一步瞭解腫瘤進展機制,部分突變基因與靶向或免疫治療效果密切相關。
7. 多學科聯合會診(MDT)
確診胰腺癌後,需由腫瘤外科、放療科、影像科、內科及免疫治療專家組成的MDT團隊評估,決定是否手術、放化療方案及是否聯合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爲患者制定最個體化的治療路徑。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胰腺癌的診斷需要高度警覺與多學科協作。一旦出現上腹不適、黃疸等可疑症狀,應儘快接受規範評估。藉助高分辨率影像、病理活檢及免疫細胞等手段的配合,有助於早期診斷、精準治療,爲患者爭取寶貴時間與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