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多發性骨髓瘤
菜單

多發性骨髓瘤概述

多發性骨髓瘤屬於漿細胞系腫瘤,主要累及中老年人羣,患者常因骨痛、乏力而求醫。源自骨髓內異常漿細胞克隆增生,可在多個骨髓部位引發溶骨性病竈。其治療需要綜合干預,關注患者生存與功能。

全球各國的患病情況

多發性骨髓瘤在歐美地區相對多見,發病率不斷上升。亞洲部分國家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近年來也趨於增加,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病例數亦呈緩升趨勢。隨着人口老齡化,全球關注度提升。

美國每年的MM新診斷病例爲36,000例,死亡病例爲13,000例,相當於年發病率約爲7/100,000。加拿大、英國南泰晤士地區和歐洲總體的發病率與之相近。全球每年的MM新診斷病例約爲180,000例,死亡病例約爲117,000例。

主要危害

1. 骨骼併發 
溶骨病變導致脊柱、胸骨等部位劇烈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限制活動與生活質量。
2. 免疫功能缺陷
克隆性漿細胞佔據骨髓並抑制正常免疫細胞,易引發反覆感染,如肺炎、泌尿道感染等。
3. 貧血與疲乏
骨髓被異常細胞擠佔,導致紅細胞生成減少,常見乏力、面色蒼白。
4. 腎臟損害
免疫球蛋白過多聚集易沉積於腎小管,引起腎功能障礙,甚至腎衰竭。

新興治療方法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

免疫重建細胞治療通過誘導患者自體或改造免疫細胞重塑抗腫瘤免疫應答。適用於復發耐藥或多線治療後缺乏選擇的患者。

① 改善免疫監視;

② 延緩病情進展;

③ 與幹細胞移植聯合可提高療效;

④ 副作用較小、適應性強。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於腫瘤患者在接受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方案過程中常常面臨免疫功能受損、感染風險增加及身體恢復緩慢問題,爲了幫助患者更好支撐治療過程,提升患者耐受性和生存質量,需要分階段科學制定不同週期的免疫重建方案。

● 短期方案:內通過免疫細胞回輸快速提升免疫力,增強抗腫瘤治療的效果。

● 中期方案:減少傳統治療的副作用、促進身體恢復和完成規範療程。

● 長期方案:從免疫細胞重建、腸道免疫重建、元素免疫重建、免疫營養重建全面提升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週期。

傳統治療方法

1. 自體幹細胞移植
自體幹細胞移植結合高劑量化療,是適合年輕或體能良好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可在清除克隆性細胞的同時恢復正常血液生成能力。

2. 靶向藥物與蛋白酶體抑制劑
如硼替佐米、來那度胺等,通過靶向作用打破腫瘤細胞生長機制,並控制蛋白代謝異常。口服或注射給藥方式相對方便,常用於初治和維持治療。

3. 化療與激素類藥物
傳統化療藥物如環磷酰胺搭配類固醇可快速緩解症狀,常用於急性期陣發性治療方案,是改善症狀的重要階段工具。

4. 微創介入與局部治療
對於骨痛顯著、病理骨折風險高的部位,可採用微創技術如骨水泥注入(椎體成形術)緩解疼痛、改善功能。

5. 放療用於局部病竈控制
針對局部骨質破壞嚴重區域,如脊柱壓迫,可行局部精確放療迅速緩解症狀,維護神經功能。

多發性骨髓瘤通過骨骼、腎功能、免疫及血液系統多方位影響患者生活。治療需綜合幹細胞移植、免疫細胞重塑、靶向與微創方式聯合應用。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早期規範治療與多模式組合是延緩進展、提升生活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