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多發性骨髓瘤
菜單

多發性骨髓瘤診斷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骨髓中異常漿細胞大量增生的惡性血液腫瘤,若早期未能診斷明確,將迅速破壞骨骼、影響造血系統,並導致腎功能衰竭。臨牀確診通常需要結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與骨髓活檢等手段綜合分析,以排除其他疾病並確認漿細胞克隆性增殖特徵。

診斷依據

1. 血清蛋白電泳與免疫固定電泳
這是篩查骨髓瘤最常用的實驗室方法。通過分析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M蛋白(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漿細胞異常。免疫固定技術進一步明確M蛋白類型,如IgG、IgA等,有助於分類和隨訪。

2. 尿蛋白檢測(本週蛋白)
骨髓瘤患者常伴有本週蛋白(一種輕鏈免疫球蛋白)排泄增加,通過尿液免疫電泳或免疫固定可以檢測其存在,提示腫瘤細胞分泌活動,也對判斷腎功能損傷有重要意義。

3. 骨髓穿刺與活檢
這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核心步驟。通過骨髓細胞形態觀察和流式細胞術分析漿細胞比例和克隆性,確立診斷基礎。骨髓漿細胞佔比超過10%爲確診關鍵標準之一,同時還需排除其他漿細胞增生性疾病。

4. 血常規與腎功能檢測
患者多表現爲不同程度貧血,同時伴隨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提示骨髓受抑制。血肌酐與尿素氮升高反映腎損傷程度,爲輔助診斷的重要指標。此外,還應監測血鈣,識別高鈣血癥風險。

5. 影像學檢查
常規X線或CT檢查可發現典型的“穿鑿樣”溶骨性病竈,多見於顱骨、椎體、肋骨和骨盆。MRI在判斷骨髓病變範圍上較爲敏感,有助於發現尚未形成骨破壞但已浸潤的部位。PET-CT對疾病活動性判斷更爲精確。

6. 輕鏈測定與FLC比值
自由輕鏈(FLC)檢測可識別非分泌型或輕鏈型骨髓瘤,尤其適用於電泳陰性但臨牀高度懷疑者。κ/λ比值失衡常提示漿細胞克隆性來源,有利於早期識別隱匿型骨髓瘤。

7. 組織病理與免疫標誌物檢測
必要時可進行病理切片染色及免疫組化檢查,明確漿細胞類型,排除其他惡性血液病。同時,CD38、CD138等免疫標誌物有助於判斷細胞來源和治療靶向策略。

結語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發現多發性骨髓瘤需依靠多項聯合檢查進行確診。及早檢測M蛋白、骨髓漿細胞比例以及影像變化,對於判斷病情分期、選擇治療方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