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起源於皮膚或黏膜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具有極強的侵襲性和轉移能力。其發展過程可能很快,從一顆看似普通的黑痣發展爲深層組織甚至全身性的危及性病變,故而被稱爲“沉默的殺手”。本病與紫外線照射、遺傳易感、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關。多數患者在發病初期不覺異常,容易延誤診治。
該病在全球白種人羣中尤爲高發,特別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因皮膚較白和紫外線照射強烈,發病率位居皮膚惡性腫瘤之首。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如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因氣候炎熱、戶外活動頻繁等因素,黑色素瘤發病率顯著上升。由於該病轉移早、預後差,因此在全球範圍內已引起高度重視。
I期:早期病變,侷限性較強
黑色素瘤位於表皮或真皮淺層,尚未侵入深部組織或發生轉移。多數患者此階段表現爲黑痣局部輕微變化,如顏色加深、直徑增大。此時若能及時發現並完整切除,治癒率較高,五年生存率可超過90%。術後複查和定期隨訪是關鍵。
II期:中度發展,侵入真皮層
此期腫瘤厚度加深,可能伴隨潰瘍或病竈出血,尚未出現淋巴結轉移。皮膚表現異常更爲明顯,黑痣增厚、邊緣不清晰。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爲主,聯合免疫療法可降低復發幾率。五年生存率在70%-85%之間,風險開始顯現。
III期:淋巴結受累,局部轉移明顯
黑色素瘤已轉移至周圍區域淋巴結,患者可能伴隨局部疼痛、結節或淋巴結腫大。治療多采取廣泛切除手術聯合免疫治療,部分患者需接受靶向治療。五年生存率下降至40%-60%,術後需密切監測遠程轉移情況,療效依賴於個體反應。
IV期:廣泛轉移,治療難度大
黑色素瘤已發生遠處轉移,常累及肺、肝、骨骼、腦等器官,患者表現爲全身虛弱、器官功能異常甚至多系統衰竭。此階段難以通過單一治療手段控制,需多學科聯合干預,包括免疫重建細胞治療、化療、靶向藥物等,五年生存率不足20%。
1. 色素痣在短期內迅速擴大
原本穩定的小痣突然在幾周或數月內明顯增大,直徑可超過5毫米,提示黑色素細胞異常增殖。
2. 痣的邊緣開始變得不規則
正常痣邊界清晰,黑色素瘤的病變邊緣多呈鋸齒狀、彎曲或呈現擴散趨勢,不對稱性明顯。
3. 顏色變得混雜且不均勻
黑色素瘤典型表現爲黑、棕、藍、紅等多色混合,色調不一,且中心與邊緣顏色不同。
4. 痣的表面結構發生明顯改變
從原先光滑變爲粗糙,可能結痂、脫屑,甚至伴有破潰、滲液或溢膿,部分伴有氣味。
5. 局部區域經常出現瘙癢或疼痛
痣部位突然出現瘙癢、刺痛、壓痛等症狀,提示炎症反應或腫瘤細胞已浸潤周圍組織。
6. 痣周圍皮膚出現紅暈或輕度腫脹
黑色素瘤發展過程中常伴局部炎性反應,周圍出現淡紅色暈圈或輕度水腫。
7. 中年以後突然新生黑痣
中老年人若突然長出新的黑痣,尤其在易暴露部位,更需警惕爲惡性病變的初期信號。
8. 痣自行出血或形成小潰瘍
無明顯外傷情況下,痣突然出血或表面破損,常爲黑色素瘤浸潤性增強的表現,應立即就醫。
9. 附近淋巴結無痛性腫大
當病變已發展至晚期,可能出現腋下、腹股溝等淋巴結腫大且質地堅硬,提示區域轉移。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黑色素瘤雖然來源於皮膚表面,但其危害遠不止於局部病變。該病起病隱匿、發展迅速、轉移性強,極易誤判爲普通痣或皮膚炎症而延誤治療。任何新生或發生變化的色素痣都應儘快進行專業檢查。高危人羣尤其要定期做皮膚癌篩查,早識別、早處理、早干預,是提高生存率的唯一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