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下肢動脈硬化
菜單

下肢動脈硬化症狀

下肢動脈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見於中老年人羣,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及吸菸者。歐美國家因老齡化及不良生活習慣發病率較高,病情負擔沉重。東南亞地區隨着生活方式改變,患病人數逐年增加,但早期診斷和治療意識仍不足,導致許多患者病情惡化。

下肢動脈硬化症狀詳述

1. 間歇性跛行
患者行走時小腿出現疼痛或酸脹感,休息後症狀緩解。此症狀是血管狹窄引起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現,影響患者活動能力。

2. 靜息痛
當病情加重時,患者即使靜止狀態下也會感到疼痛,多見於夜間,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

3. 皮膚變化
患肢皮膚蒼白、發冷,毛髮稀少或脫落,指甲變脆,表明血液供應長期不足。

4. 感覺異常
麻木、刺痛或燒灼感常伴隨下肢缺血出現,提示神經功能受損。

5. 潰瘍及壞死
嚴重缺血導致皮膚潰瘍難以癒合,感染風險大,可能最終引起組織壞死甚至截肢。

6. 肌肉萎縮
長期供血不足引起肌肉營養不良,導致肌肉體積減少,影響肢體力量。

7. 脈搏減弱或消失
病變血管區域的動脈脈搏弱或不可觸及,是重要的臨牀診斷依據。

8. 下肢疲勞感
患者常感下肢乏力和沉重感,尤其活動後明顯,限制日常生活。

9. 疼痛加劇與行走距離縮短
隨着病情發展,疼痛加重,患者步行距離明顯縮短,甚至導致行動困難。

結語

下肢動脈硬化症狀多樣且易被忽視,及時識別對防止嚴重併發症極爲關鍵。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患者應重視早期症狀表現,儘早就醫接受綜合治療,包括幹細胞療法等先進手段,以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肢體損害,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