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是一種慢性血管疾病,若早期不加診斷與治療,會導致血流嚴重受阻,進而出現潰瘍和組織壞死,甚至截肢。診斷手段多樣,涵蓋臨牀症狀觀察、影像學檢查和血管功能評估,以確保全面準確地識別病情。
1. 臨牀症狀評估
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的疼痛表現、行走耐力及肢體感覺變化,初步判斷血管受累情況,爲後續診斷提供依據。
2. 肢體脈搏檢查
觸診患者下肢主要動脈的脈搏強弱,是快速篩查血管狹窄或阻塞的重要手段,脈搏減弱提示動脈硬化。
3. 踝臂指數測量(ABI)
測量踝部和上臂血壓比值,ABI值低於正常範圍提示下肢血管供血不足,是無創且敏感的診斷方法。
4. 多普勒超聲檢查
利用多普勒超聲評估血流速度及血管狹窄情況,幫助定位病變部位,是常用且安全的診斷技術。
5. 血管造影
通過注射造影劑觀察血管形態及血流通暢度,是診斷下肢動脈硬化的金標準,能精準指導治療方案。
6.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無需造影劑即可清晰顯示血管結構,有助於評估病變範圍,適合不能耐受造影劑的患者。
7. 計算機斷層血管成像(CTA)
利用CT掃描和造影劑綜合顯示血管情況,快速精準,對複雜病變尤其有效。
下肢動脈硬化診斷多維度結合,早期識別對延緩病情進展極爲關鍵。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科學診斷與及時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截肢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建議高危人羣定期篩查,配合先進技術實現精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