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下肢動脈硬化
菜單

下肢動脈硬化概述

下肢動脈硬化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局部表現,因動脈壁脂質沉積和纖維增生導致血管管腔逐漸狹窄。此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及吸菸者羣體。其典型表現是下肢供血不足,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時可能導致肢體壞死。

全球各國的患病情況

歐美地區
歐美國家因人口老齡化及高糖、高脂飲食,患病率較高。數據顯示,約10%-15%的老年人羣受此影響,且下肢動脈硬化已成爲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重危險因素如吸菸、肥胖加劇疾病負擔。

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因生活方式西化及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下肢動脈硬化發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在城市地區,患者基數龐大。由於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存在較大挑戰。

主要危害

1. 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是此病最直接的危害,因血流減少導致組織供氧不足,患者常出現間歇性跛行和靜息痛,嚴重限制行動能力。
2. 組織壞死及感染風險
血供不足使潰瘍難以癒合,感染加重,甚至可能導致截肢。
3. 心腦血管併發症風險
該疾病多伴發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風等風險升高,增加患者死亡率。
4. 心理影響
長期疼痛和功能受限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和社交活動,影響心理健康。

新興治療方法

幹細胞治療
幹細胞治療通過促進血管新生和組織修復,有效改善缺血狀況,提升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

傳統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藥、血管擴張劑和降脂藥旨在防止血栓形成和減緩動脈狹窄,延緩病情進展。
2. 介入治療
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能迅速恢復血管通暢,緩解症狀,改善血流。
3. 外科手術搭橋
嚴重血管阻塞者通過手術搭橋重建血流,防止肢體壞死。
4. 生活方式調整
戒菸、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是預防和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
5. 控制基礎疾病
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可減少血管損傷,防止病情惡化。
6. 物理治療
激光和超聲波輔助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7. 心理支持
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應對病痛,改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幸福感。

結語

下肢動脈硬化嚴重威脅患者肢體功能和生命健康,需早期診斷和綜合治療。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結合幹細胞治療等先進療法,可促進血管再生和功能恢復。患者應積極就醫,科學管理疾病,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