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是發生於喉部的惡性腫瘤,常見於鱗狀上皮組織,依據部位分爲聲門上型、聲門型及聲門下型三種類型。其發生多與長期吸菸、飲酒、空氣污染、病毒感染等密切相關。由於喉部爲發聲與呼吸的重要器官,腫瘤生長會直接干擾氣道與聲帶功能。
喉癌高發於中老年男性,在全球範圍內,歐美地區如美國、德國、波蘭等國家的發病率較高,亞洲則以中國、印度和菲律賓較爲突出。尤其在東南亞國家,因菸草使用普遍、職業暴露頻繁,喉癌發病有年輕化趨勢。若不及時治療,腫瘤可侵入氣管、咽部,導致呼吸衰竭、營養障礙甚至死亡。
I期:侷限性病變,症狀輕微
腫瘤僅限於喉部某一解剖區域,尚未侵犯聲帶或影響其活動。症狀常爲輕微聲音沙啞或喉嚨異物感。此階段通過微創手術或放療治癒率較高,5年生存率可達80%-90%。
II期:局部擴展,聲音明顯嘶啞
癌細胞已擴展至同側聲門區,可能影響聲帶運動,聲音嘶啞症狀加重,伴有輕度呼吸不暢或咳嗽。通過聯合放療或部分切除術,5年生存率在60%-75%。
III期:淋巴結轉移,呼吸受限
腫瘤進一步侵犯喉部結構,累及一側或雙側聲帶,常伴區域性淋巴結轉移。表現爲呼吸困難、吞嚥疼痛等,需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降至35%-55%。
IV期:遠處轉移,症狀嚴重複雜
腫瘤已突破喉部,轉移至肺、骨、肝等部位。患者表現爲持續劇烈喉痛、咽喉腫塊、出血、嚴重氣促。治療以免疫重建細胞治療、靶向與放化療爲主,5年生存率低於20%。
1. 聲音嘶啞
聲音嘶啞是喉癌最早出現的典型症狀,尤其在聲門型喉癌中尤爲常見。患者聲音變粗、沙啞,初期多爲間歇性,休息後略有改善,但逐漸發展爲持續性改變,甚至失聲。若嘶啞超過兩週,且無感冒等其他誘因,應引起高度警惕。
2. 咽喉異物感或輕度咽痛
部分患者在早期會感覺喉嚨部位有異物卡頓,吞嚥時不適或疼痛。這種症狀多因腫瘤位於聲門上區或咽喉交界部位所致。異物感常爲持續性,即便進食也無法緩解。
3. 咳嗽與咳血
癌變刺激喉黏膜或聲門,引發持續性刺激性咳嗽。部分患者在咳嗽時出現血絲,或伴有喉腔分泌物增多。咳血雖不是喉癌的特異表現,但在中晚期常見,應與肺部疾病加以鑑別。
4. 吞嚥困難
隨着腫瘤體積增大,尤其是位於咽喉交界或下嚥部位的病竈,常造成吞嚥食物困難。初期爲固體食物吞嚥時感到卡頓,隨後演變爲飲水都引發嗆咳,甚至無法正常進食。
5. 呼吸困難與喉鳴音
中晚期喉癌患者常出現聲門狹窄,導致吸氣性呼吸困難。患者呼吸急促,伴有喉鳴音,特別是在活動或夜間加劇。嚴重者需緊急行氣管切開術維持呼吸通暢。
6. 頸部腫塊
腫瘤向周圍組織及淋巴結轉移時,可在頸側或下頜部位觸及無痛性硬塊。腫塊逐漸增大、活動受限,是區域性轉移的重要表現,提示病情進入進展期。
7. 耳部牽涉痛
部分喉癌患者會有耳鳴或單側耳痛,這種牽涉痛源於喉部神經與耳神經的傳導關係,特別是在進食或吞嚥時加劇。耳痛但無耳疾時,應高度警惕咽喉惡性病變。
8. 全身衰弱與體重下降
晚期患者因長期吞嚥障礙、進食減少及腫瘤代謝消耗,常表現出明顯的體重減輕、面色蠟黃、疲勞乏力等全身衰竭症狀。此類表現是典型惡病質的體現。
9. 反覆喉炎樣發作
部分患者早期可能反覆被診斷爲“慢性喉炎”,但常規治療無效或僅短期緩解。這類“假性炎症”實爲早期腫瘤症狀的誤導,應高度重視,並進行喉鏡檢查。
10. 說話困難與聲音消失
隨着病變對聲帶破壞加劇,患者可能逐漸出現說話困難、發音無力,甚至完全無法發聲。此類表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是聲帶功能完全喪失的標誌。
喉癌症狀常隱匿,早期與普通喉部疾病極易混淆。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建議,凡出現持續聲音嘶啞、咽部不適、頸部腫塊等症狀者,應儘早接受喉鏡及組織學檢查。藉助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先進療法,有望提升中晚期患者的控制率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