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是發生於喉部黏膜的惡性腫瘤,通常由鱗狀上皮細胞惡變而來。早期如未及時識別,可能迅速發展並影響發聲、吞嚥及呼吸功能。確診喉癌需結合影像學、內鏡、組織活檢等手段,全面評估病竈位置、範圍及轉移情況,爲後續治療提供準確依據。
1. 喉鏡檢查(直接觀察病變)
喉鏡檢查是喉癌初步診斷的重要手段。通過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可觀察聲帶是否活動異常、是否存在腫物、糜爛或潰瘍樣改變。若見可疑病竈,需立即安排活檢明確病理性質。
2. 病理活檢(確診的“金標準”)
獲取病變組織並進行顯微鏡下病理學分析,是確診喉癌的核心步驟。病理結果可明確腫瘤的類型(如鱗癌、腺癌等)、分化程度及是否爲原位癌或浸潤癌,爲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3. 影像學檢查(評估病變範圍)
CT或MRI可幫助判斷腫瘤浸潤深度、鄰近組織受累情況及是否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MRI在判斷軟組織受侵方面優勢更明顯,CT則有助於分析喉軟骨是否骨質破壞。
4. 超聲及細針穿刺(頸部淋巴結評估)
頸部淋巴結轉移是喉癌常見轉移方式。超聲檢查可識別異常腫大的淋巴結,結合細針穿刺活檢,能提高對早期頸部轉移的檢出率,協助臨牀做出頸部處理決策。
5. PET-CT(遠處轉移排查)
在晚期喉癌或術前準備中,PET-CT可用於檢測遠處是否有轉移竈,常用於篩查肺部、骨骼或肝臟等部位的潛在病竈,有助於判定分期與治療範圍。
6. 聲學分析與發聲功能評估
部分早期喉癌可能表現爲聲嘶,但無明顯腫塊。通過聲學檢測和發聲質量分析,可輔助評估聲帶功能變化,結合其他檢查判斷是否存在隱匿性早期病變。
7. 呼吸功能評估(術前準備)
對於可能影響呼吸道通暢的喉癌患者,術前呼吸功能評估必不可少。若存在喉腔明顯狹窄、呼吸困難等情況,需提前考慮氣管切開或其他干預方案。
8. 分期系統(TNM分期)
確診後需依據TNM標準對病情進行分期:T代表腫瘤原發竈大小和位置,N表示區域淋巴結受累情況,M則是遠處轉移狀態。分期直接關係到治療手段選擇與預後判斷。
9. 分子標誌物(輔助判斷復發與轉移)
隨着精準醫學發展,部分喉癌可檢測如p53、EGFR等分子標誌物,用以分析腫瘤生物學行爲與可能的治療敏感性,爲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喉癌早期識別對於治療成敗至關重要。若持續出現聲嘶、咽部異物感或吞嚥困難,應及早就醫檢查。多項影像與病理手段可精準評估病情,爲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新療法的實施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