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是一種因血供障礙導致骨組織壞死的疾病,主要發生於股骨頭部位,常見於30-50歲的中青年人羣。其病因包括激素使用、酗酒、外傷或潛在的代謝性疾病等。
全球範圍內,該病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工業發達國家診斷率較高;東南亞國家如中國、泰國、越南也存在較高發病風險,特別是在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疾病羣體中更爲常見。若未及時發現並治療,可能導致終身關節殘疾。
1. 髖部深部疼痛
早期患者常感到隱約的髖關節深部鈍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疼痛可能向大腿內側或臀部放射,夜間尤其明顯。
2. 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加劇
隨着病情加重,患者在站立、上下樓、久走等負重動作中明顯感到髖部疼痛,常導致行動遲緩或一瘸一拐。
3. 髖關節活動受限
病變進展時,患者會發現彎腰、盤腿、穿鞋襪等動作變得困難,髖部內旋、外展或屈曲動作受限。
4. 跛行及步態異常
部分中晚期患者會出現“鴨步”或“交替性跛行”,嚴重影響生活與社交,需藉助柺杖維持平衡。
5. 髖部壓痛或彈響感
體檢時可出現髖部壓痛點,某些患者髖關節出現“彈響”或“卡頓”感,提示關節結構已有損傷。
6. 患側下肢無力
長期未治療者會因關節結構紊亂導致肌肉萎縮、支撐力下降,表現爲站立不穩、下肢乏力。
7. 疼痛向膝關節放射
部分患者出現膝關節不適,尤其是走路或蹲起時,常被誤認爲單純膝關節病變,易延誤股骨頭病因診斷。
8. 夜間加重影響睡眠
由於血流動力學改變及骨內壓升高,部分患者夜間劇痛,難以入睡或頻繁醒來,生活質量顯著下降。
9. 活動後關節僵硬
早晨起牀或久坐後起立時,患者常感覺髖關節僵硬,需活動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恢復靈活。
10. 雙側同時發病可能
股骨頭壞死在部分人羣中可同時累及雙側髖關節,尤其是激素使用者或免疫性疾病患者,症狀更明顯。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極爲關鍵。若出現持續髖部不適、行走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幹細胞療法等新型治療手段爲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早期干預有助於延緩或避免關節置換,恢復正常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