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的兩個半月板爲新月形纖維軟骨墊,負責緩衝衝擊、穩定關節。半月板損傷常見於運動員、體力勞動者或膝關節退變人羣。因急性扭傷或長期勞損造成半月板撕裂,若治療不及時,會引發持續性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甚至進展爲骨關節炎。
歐美國家
在美國,每年超過60萬人因半月板撕裂就醫,主要集中在運動人羣及中老年人羣。德國和英國也報告了高比例的膝關節傷病,半月板損傷位居前列,主要由於運動項目頻繁、膝關節承壓頻繁所致。
東南亞國家
中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半月板損傷的發病率近年來顯著上升,尤以老齡化城市爲主。印尼每年有超過30萬起相關就診記錄,其中部分患者因不規範治療轉爲慢性膝關節障礙,造成較大健康負擔。
主要危害
1. 影響關節穩定性
半月板是膝關節的“減震器”,一旦撕裂或脫落,會導致膝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打軟腿、行走不穩等現象,尤其在爬樓梯或負重時更明顯。
2. 持續性關節疼痛
初期可能僅有輕微不適,但隨着損傷加重,會表現爲持續性疼痛,尤其在行走、站立時間過長後疼痛加劇,嚴重者夜間也難以安睡。
3. 引發關節積液和腫脹
損傷後的膝關節會產生炎症反應,導致關節腔積液,出現腫脹、壓痛,甚至影響膝關節伸屈,活動範圍大幅受限,日常生活困難重重。
4. 增加退行性關節病風險
若半月板損傷長期不治,膝關節磨損加劇,極易誘發骨性關節炎,造成關節軟骨不可逆破壞,嚴重時需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影響終身。
幹細胞治療
幹細胞療法爲近年來治療半月板損傷的新興手段。通過注射間充質幹細胞到膝關節腔內,促進半月板組織自我修復,改善局部微環境,延緩退變進程,是早中期患者的優選方案。
① 促進軟骨及半月板組織再生
② 改善膝關節微循環與代謝
③ 緩解慢性疼痛與腫脹
④ 降低手術需求率,延長自然關節使用壽命
⑤ 手術風險低,恢復期短,適合運動人羣與中老年患者
1. 關節鏡下修補術
利用關節鏡微創手術直接縫合半月板撕裂處,保留原組織結構,是治療中線以下撕裂的重要方法。術後恢復快,創傷小,但需明確撕裂部位與血供條件。
2. 半月板部分切除術
對於嚴重撕裂或邊緣不可縫合的部分,可行關節鏡下部分切除術。通過切除碎裂區域,減少異物刺激與卡頓感,緩解症狀,但長期來看有加速關節退變的風險。
3. 物理康復與功能訓練
配合物理治療,如冷敷、磁療、電刺激等,可減輕炎症反應;同時通過股四頭肌鍛鍊、平衡訓練提高膝部穩定性,有助於術後康復或非手術期緩解症狀。
4. 藥物輔助治療
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是減輕疼痛和炎症的首選,但不宜長期依賴。適當使用玻尿酸注射或氨糖類保健品也有一定緩解關節磨損作用。
5. 中醫理療干預
如鍼灸、推拿、中藥燻蒸等方法在調節膝關節氣血、緩解疼痛方面有輔助效果,部分患者採用中西結合方式,獲得良好療效。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半月板損傷不可忽視,早期發現並採取幹細胞治療等現代手段,將有效延緩關節退化進程,避免走向關節置換這一步。對症治療、規範康復管理,是維持膝關節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