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子宮內膜癌
菜單

子宮內膜癌症狀

子宮內膜癌是子宮內膜發生的惡性腫瘤,多見於絕經後女性,年齡多在50歲以上。全球範圍內,歐美國家如美國、英國發病率較高,亞洲發病率逐漸增加,特別是中國、日本和韓國。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發病率相對較低但逐年增長。該病若未及時治療,容易侵犯周圍組織並遠處轉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

在東南亞地區,由於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及早期篩查意識不足,子宮內膜癌常被晚期發現。其主要危害包括出血、疼痛以及繼發感染,晚期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近年來,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新興技術爲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顯著改善生存預後。

子宮內膜癌分期

I期:侷限性病變,症狀較輕
腫瘤僅限於子宮內膜或淺層肌層,症狀輕微,常表現爲陰道不規則出血。五年生存率高達85%-95%,手術治癒效果良好。

II期:局部擴展,症狀加重
癌細胞侵及子宮頸,但未超出子宮體。患者多出現陰道異常出血及盆腔不適。五年生存率約70%-80%,需聯合手術及輔助治療。

III期:區域淋巴結轉移,症狀明顯
腫瘤侵犯子宮周圍組織及盆腔淋巴結,患者常有下腹疼痛、排尿不暢等症狀。五年生存率約50%-60%,需綜合放療、化療及免疫重建細胞治療。

IV期:遠處轉移,症狀複雜
癌細胞遠處轉移至膀胱、直腸等,患者有持續劇痛、陰道大量出血、消瘦乏力。五年生存率不足30%,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結合靶向治療是主要手段。

子宮內膜癌症狀詳述

1. 陰道異常出血
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症狀爲陰道不規則出血,尤其是絕經後女性出現陰道出血,應高度警惕該病。出血量可輕可重,常伴間斷性表現。

2. 下腹疼痛與不適
隨着腫瘤發展,患者會出現下腹部隱痛或鈍痛,疼痛感時輕時重,可能放射至腰部或腹股溝。疼痛多因腫瘤侵及子宮壁及周圍組織引起。

3. 陰道分泌物異常
腫瘤可導致陰道分泌物增多,顏色異常,可能帶有血性或臭味,提示感染或腫瘤組織壞死。

4. 排尿及排便困難
當腫瘤侵犯膀胱或直腸時,患者可能出現排尿困難、尿頻、便祕等症狀,嚴重時伴有排尿疼痛和排便失禁。

5. 體重下降及乏力
晚期患者常因腫瘤消耗及全身狀態下降出現明顯的體重減輕和持續性乏力,生活質量明顯受損。

6. 盆腔腫塊及腫脹
部分患者可觸及盆腔腫塊,伴有下肢水腫,提示腫瘤局部浸潤及淋巴迴流受阻。

7. 腹脹及食慾減退
腫瘤晚期可能引起腹腔積液,表現爲腹脹不適及食慾下降,甚至噁心嘔吐。

8. 其他症狀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發熱、貧血等症狀,均提示腫瘤進展或併發症。

結語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發病率逐年上升的婦科惡性腫瘤,早期症狀多爲陰道異常出血,但易被忽視。及時診斷和規範治療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免疫重建細胞治療在改善晚期患者預後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結合手術、放化療等綜合手段,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並提升生活質量。廣大女性應增強健康意識,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