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起源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尤其在圍絕經期及絕經後的女性中更爲高發。若在早期未被及時發現並處理,腫瘤可能迅速侵及肌層、宮頸、淋巴結甚至遠處器官。臨牀主要依賴超聲、內膜取樣和病理檢查確診,輔助以MRI和腫瘤標誌物判斷病情分期。
1. 經陰道超聲檢查(首選初篩方式)
經陰道超聲是篩查子宮內膜癌的第一步。其可評估子宮內膜厚度、形態及是否有異常回聲。當絕經後女性內膜厚度超過5mm時,應高度懷疑內膜異常,需進一步檢查。
2. 子宮內膜取樣(診斷核心)
進行內膜吸取術(Pipelle取樣)或刮宮術獲取組織,是確診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組織送檢後病理分析可明確腫瘤的組織學類型與分化等級,是決定治療方式的重要依據。
3. 宮腔鏡檢查(直視下定位病竈)
宮腔鏡能夠直接觀察宮腔內膜病變,並引導取樣,尤其適合不規則或局竈性病變的患者。其精確性高,可輔助評估病竈範圍及與宮頸管關係,有助於術前評估。
4. 磁共振成像MRI(判斷浸潤程度)
MRI在術前評估中尤爲關鍵,能精確判斷腫瘤是否浸潤子宮肌層、宮頸或鄰近器官,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是分期診斷的重要依據。肌層浸潤深度直接影響術式選擇和預後。
5. CT掃描(輔助評估轉移)
CT主要用於觀察盆腔及腹部是否有腫大淋巴結或遠處轉移竈。對於晚期或高度疑似轉移的病例,可提供胸腹盆部全景影像,有助於綜合判斷病情。
6. 腫瘤標誌物檢測(輔助判斷病情)
如CA125、HE4等標誌物在子宮內膜癌中可升高,儘管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但在術後監測復發、判斷治療效果方面具有參考意義,亦可作爲高危患者篩查輔助手段。
7. 基因檢測與分子分型(精準醫學輔助)
部分機構已開展對子宮內膜癌進行POLE突變、p53狀態等分子分型分析,用以指導術後輔助治療選擇。基因分型有助於識別預後較好或較差亞型,是未來發展趨勢。
8. 分期系統(FIGO分期)
確診後必須依據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標準對腫瘤進行分期,從I期至IV期,反映腫瘤侵襲範圍及轉移程度。分期決定治療方式,I期通常可手術根治,而III-IV期則需多模式治療。
9. 多學科會診MDT(制定綜合方案)
確診後應邀請婦科腫瘤、影像、病理、放療、細胞治療等多領域專家聯合評估。通過MDT會議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特別適用於高危類型或疑難病情,有利於改善治療效果。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示:子宮內膜癌如能早期發現,其治癒率可達較高水平。女性一旦出現異常子宮出血,應及早就醫,配合影像與組織學等多項檢查。及時診斷可爲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