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癌是起源於小腸最前段——十二指腸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屬於消化道罕見癌症,約佔全部胃腸道癌症的1%-2%。由於十二指腸位置特殊,鄰近膽管、胰腺,故其癌變常牽涉其他臟器,導致症狀複雜且易被誤診。
該病多見於50歲以上男性,尤其是有家族遺傳史、膽囊疾病或長期吸菸飲酒者。在全球範圍,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對其篩查較早,而在東南亞如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地受限於醫療資源,常於中晚期被發現。晚期患者易出現梗阻、黃疸、體重驟降等嚴重症狀,嚴重影響生存質量。
I期:病竈侷限,預後理想
癌細胞侷限於十二指腸黏膜或黏膜下層,尚未侵犯深層肌肉或鄰近器官。此時症狀極輕微,僅有輕度腹脹、乏力或消化不良。若能及時手術切除,5年生存率可達75%-85%。
II期:局部擴展,症狀加重
癌細胞已侵犯肌層或鄰近膽道組織,但未出現遠處轉移。患者可能表現爲持續性上腹痛、間斷噁心或黃疸。此階段手術結合放化療治療,5年生存率約55%-65%。
III期:區域淋巴轉移
癌細胞累及周邊淋巴結,臨牀症狀明顯,出現明顯體重下降、食慾差、反覆消化道出血等。此期治療較複雜,需多學科協作,5年生存率下降至30%-40%。
IV期:遠處轉移,治療困難
癌細胞已遠距擴散至肝、肺等器官,表現爲頑固黃疸、重度貧血、劇烈腹痛等,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治療以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聯合靶向、姑息性化療爲主,5年生存率不足15%。
1. 上腹隱痛與脹氣感
早期十二指腸癌患者常出現輕度上腹脹痛,多爲餐後不適,易被誤認爲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疼痛通常鈍而不劇烈,隨病情進展可能加重,呈持續性、夜間明顯,緩解困難。
2. 食慾減退與體重下降
由於腫瘤影響膽汁和胰液排出,導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礙,患者出現厭油、噁心等消化不良表現,體重在短時間內下降明顯。此類非節食性消瘦應引起高度警惕。
3. 噁心與嘔吐
腫瘤壓迫十二指腸或胰頭部位時,易造成食物流通不暢,出現餐後噁心、反酸,嚴重時甚至嘔吐食物殘渣或膽汁,進而加重營養不良。
4. 消化道出血
部分患者因腫瘤糜爛破潰導致出血,表現爲大便顏色變黑、柏油樣,伴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貧血症狀。此類出血爲隱性慢性,需通過胃鏡檢查明確診斷。
5. 黃疸與皮膚瘙癢
當腫瘤累及或壓迫膽總管時,膽汁無法排入腸道,導致膽紅素積聚,表現爲眼白髮黃、皮膚泛黃,伴有劇烈瘙癢和尿液變深色,提示病情進展至中晚期。
6. 大便習慣改變
由於膽汁和胰液分泌減少,腸道蠕動變慢,患者常出現便祕、大便變稀或帶有黏液的現象,甚至出現交替腹瀉和便祕的情況,反映消化吸收功能受損。
7. 背部牽涉痛
中晚期患者常因癌細胞侵襲胰腺或腸繫膜神經叢,引發右上腹放射至背部的鈍痛或持續性脹痛,服用胃藥無明顯緩解,是一種“警示性”症狀。
8. 貧血與乏力
因長期消化道出血和營養攝入減少,造成慢性貧血,表現爲頭暈、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尤其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爲常見,需結合血常規監測。
9. 膽囊腫大
部分患者出現無痛性膽囊腫大,觸及右上腹腫塊,這是典型的Courvoisier徵,提示膽總管可能受壓,是中晚期十二指腸癌的重要線索之一。
10. 遠處轉移症狀
若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可能出現持續咳嗽、胸痛;轉移至肝臟則表現爲肝區壓痛、肝功能異常等。這些症狀提示疾病已進入系統性擴散階段。
十二指腸癌雖然罕見,但其早期症狀隱匿且與常見消化系統疾病高度相似,極易誤診漏診。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凡長期出現上腹脹痛、黃疸、食慾下降或消瘦等現象者,應儘早就醫、完善內鏡檢查與影像學篩查。通過早期診斷、規範治療及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手段,有望延長生存期、改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