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癌是一種起源於十二指腸黏膜的惡性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癌細胞可能迅速浸潤周圍組織並轉移,導致治療難度增大和預後惡化。臨牀上,通過結合多種檢查手段,可以早期發現病變,爲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
1. 內鏡檢查
胃鏡或十二指腸鏡是診斷十二指腸癌的首選方法。醫生通過內鏡直視病變部位,觀察腫瘤形態,並取活檢組織進行病理學確認。內鏡不僅能發現早期病變,還能輔助微創治療操作。
2. 影像學檢查
包括腹部超聲、CT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用於評估腫瘤大小、侵襲範圍及淋巴結轉移情況。CT和MRI可提供三維解剖信息,幫助制定手術方案和放療計劃。
3. 病理學診斷
活檢組織的病理分析是確診十二指腸癌的金標準。通過顯微鏡下觀察癌細胞的形態和分化程度,明確腫瘤類型和惡性程度,爲治療決策提供依據。
4. 實驗室檢查
血液學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檢測,如CEA和CA19-9,輔助診斷和療效監測。雖非特異性,但能反映腫瘤負荷及復發風險。
5. 分子診斷
部分患者可進行基因突變檢測,指導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選擇,提高個體化治療精準度。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十二指腸癌診斷應結合多種手段,重視早期篩查和活檢病理,避免延誤治療。規範診斷流程是提升治療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