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以持續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爲核心症狀的精神疾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爲全球致殘的首要原因。隨着現代社會壓力加劇,抑鬱症已突破地域、年齡和階層的界限,成爲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根據WHO最新統計,全球約3.8億人受抑鬱症困擾,占人口總數的4.4%。各國患病率差異顯著:
● 美國:成年人患病率8.4%,約2100萬人,青少年患者10年內增長60%。
● 中國:患者總數約9500萬,但就診率不足10%,農村地區因污名化問題更爲嚴重。
● 日本:約1000萬人患病,“過勞抑鬱”成爲職場健康焦點。
● 印度:超5600萬患者,醫療資源匱乏導致90%未獲規範治療。
值得警惕的是,新冠疫情後全球抑鬱症發病率上升28%,女性、青少年及老年羣體尤爲脆弱。
抑鬱症對個人和社會均帶來嚴重影響,主要危害包括:
① 自殺風險增加:抑鬱症是自殺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全球每年約有70多萬人因自殺而死亡,自殺已成爲15-29歲人羣的第四大死因。在中國,每年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約40%患有抑鬱症。
② 生活質量下降:抑鬱症患者常常經歷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不足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能力。
③ 身體健康受損:抑鬱症可能導致食慾和體重變化、睡眠障礙、疲勞等生理問題,增加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④ 社會經濟負擔:抑鬱症導致的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醫療費用增加,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沉重負擔。
以幹細胞療法爲核心的神經重建方案是繼傳統治療後有潛力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傳統藥物(如SSRIs)對30-50%患者療效有限,幹細胞治療通過多靶點修復神經損傷與調節免疫,成爲新興研究方向,是對傳統治療方法的顛覆,對難治性抑鬱症治療是重要的突破方向。
抑鬱症的治療通常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兩者結合,具體方法取決於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和個體差異。
1. 心理治療
● 認知行爲療法(CBT):通過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的思維模式和行爲,來改善情緒和應對策略。
● 人際關係療法(IPT):關注患者的人際關係,幫助改善與他人的互動,解決引發或加重抑鬱的社交問題。
2. 藥物治療
● 抗抑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等,旨在調節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以改善抑鬱症狀。
● 綜合治療:對於中度至重度抑鬱症患者,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的結合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表示,抑鬱症作爲全球性的健康挑戰,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及時識別症狀,尋求專業幫助,並採取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是應對抑鬱症的關鍵。通過共同努力,可以幫助更多人走出抑鬱的陰霾,重拾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