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表現爲持續性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若未及時診斷,易導致社交功能退化、職業能力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診斷主要依賴心理量表、臨牀訪談及綜合評估工具,由具資質的精神科或心理醫生完成。
1. 情緒與行爲觀察
臨牀醫生首先通過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語言內容和行爲反應,判斷其是否存在持續性抑鬱情緒。常見表現包括悲傷感強烈、興趣喪失、對未來缺乏希望感、活動減少、反應遲鈍、動作緩慢等。
2. 臨牀標準參考
抑鬱症的診斷需參考《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1)》。例如,DSM-5中規定,連續兩週內出現五項以上核心症狀(如情緒低落、食慾變化、失眠或過度睡眠、無價值感、自殺意念等),即可考慮爲抑鬱發作。
3. 標準化心理量表評估
專業醫生通常會使用心理量表輔助判斷,如漢密爾頓抑鬱量表(HAMD)、貝克抑鬱問卷(BDI)等。這些量表可以量化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有助於評估是否達到臨牀診斷標準,並指導後續治療方向。
4. 病因排查與病史調查
醫生會詳細瞭解患者的家族病史、既往精神障礙病史、生活事件和藥物使用情況。某些身體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腦部疾病)也可能引起類似抑鬱症狀,需通過實驗室檢查或影像學排除器質性病變。
5. 自殺風險評估
自殺是抑鬱症最嚴重的併發後果之一。臨牀醫生會通過言語線索、問卷調查或觀察患者行爲來評估其自傷或自殺風險,並決定是否需要緊急干預或住院治療。高風險患者需持續監護並儘早進行系統性治療。
6. 幹細胞治療前期篩查
在某些高端醫療機構,幹細胞治療被視爲輔助治療手段之一。接受幹細胞療法前,患者必須經過完整的心理狀態評估、生物學指標分析及生活適應能力檢查,以確保其心理和生理條件符合干預標準,提升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
7. 多學科評估與動態追蹤
抑鬱症診斷並非一次性的結論,而是動態的過程。心理科、精神科、神經科等需聯合評估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功能、社會適應行爲等,確保診斷的全面性和持續性。在治療過程中,定期複評有助於判斷療效和調整干預方式。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抑鬱症並非簡單情緒問題,而是需要科學診斷和長期管理的精神障礙。早期識別、系統評估是關鍵,規範診斷有助於精準治療與改善預後,家屬也應積極參與支持干預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