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起源於結腸或直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消化系統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多見於50歲以上人羣,尤其是有長期高脂低纖飲食、結腸息肉史、慢性腸炎或家族遺傳史者風險更高,男性略高於女性。
在全球範圍,美國、德國、日本是大腸癌高發國家,東南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近年來發病率顯著上升。大腸癌早期症狀輕微,常被誤認爲痔瘡或腸炎,晚期則易出現腸梗阻、轉移等嚴重併發症,危及生命。
I期:侷限病竈,治療效果佳
腫瘤侷限於黏膜或黏膜下層,未侵犯肌層或淋巴結。臨牀症狀不明顯,僅部分患者出現排便習慣輕微改變。此期手術切除後5年生存率超過90%。
II期:局部侵潤,無淋巴轉移
癌細胞已穿透腸壁但尚未轉移至淋巴結。可出現便血、腹脹或輕度腹痛。此期5年生存率約75%,手術聯合輔助化療爲主要治療手段。
III期:區域淋巴結轉移
癌細胞已擴散至鄰近淋巴結,症狀加重,排便困難、黏液便或腸鳴音異常常見。5年生存率降低至50%,需進行系統性化療和細胞免疫治療。
IV期:遠處器官轉移,預後較差
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肺等遠處器官,伴有嚴重體重下降、乏力和腸梗阻症狀。5年生存率不足15%,多采用姑息性放化療、靶向或免疫治療控制病情。
1. 排便習慣改變
這是大腸癌最早期、最常見的信號之一。患者會出現排便頻率增加或減少,大便時間不規律,排便時需費力,常有便意但排不乾淨的感覺,甚至一日數次排便不暢。
2. 大便性狀異常
大腸癌影響腸腔通暢性,導致大便變細、形狀不規則,有時呈鉛筆狀。同時可能伴有惡臭、帶黏液或呈暗紅色、鮮紅色血便,不可簡單歸因於痔瘡。
3. 持續腹痛或腹脹
部分病人表現爲不明原因的持續腹脹感,尤其在餐後更爲明顯,常被誤認爲是消化不良。右側結腸癌多表現爲隱痛或脹痛,左側則以痙攣性腹痛更常見。
4. 腹瀉與便祕交替出現
腸腔受腫瘤阻塞,導致蠕動節律紊亂,出現腹瀉與便祕交替的現象。有時短期內出現頻繁腹瀉,隨後又長期不排便,極不規律。
5. 便中帶血或黏液
由於腫瘤表面易破潰,排便過程中摩擦易出血,早期常爲間斷性血絲或混有黏液的糞便,晚期則可能呈持續性便血,色暗、量多。
6. 食慾下降與噁心
腸道功能紊亂會影響消化,部分患者出現厭食、噁心甚至嘔吐,嚴重影響營養吸收和整體健康狀況,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7. 明顯消瘦和乏力
腫瘤大量消耗體內營養,加上吸收障礙,體重在短期內快速下降,尤其在未節食或運動情況下體重驟降應高度警惕。此類患者常伴有乏力和注意力難集中。
8. 腸梗阻表現
中晚期腫瘤可完全阻塞腸腔,導致嚴重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劇烈腹痛等腸梗阻症狀,需緊急手術處理,是大腸癌危重併發症之一。
9. 貧血和皮膚蒼白
長期失血導致慢性貧血,表現爲面色蒼白、心慌、頭暈、易疲勞。女性尤其容易誤認爲是經期異常,延誤對症治療。
10. 肝區不適或黃疸
若癌細胞轉移至肝臟,會出現右上腹不適、食慾減退、皮膚黃染等症狀。這類情況多見於晚期患者,是預後轉差的信號。
大腸癌症狀多樣且隱匿,極易與常見胃腸疾病混淆。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凡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或體重異常下降等情況,應及時行腸鏡檢查、腫瘤標誌物篩查,早發現、早治療,並通過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新策略改善預後,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