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一種起源於結腸或直腸粘膜的惡性腫瘤,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易被忽視。若未及時診斷和治療,癌細胞可能侵入腸壁深層,甚至轉移至肝、肺等遠處器官,導致預後不良。科學有效的診斷方法是發現早期病變、指導治療的重要基礎。臨牀上常採用多種檢查手段結合,綜合判斷病情。
1. 腸鏡檢查
腸鏡是大腸癌診斷的金標準。通過腸鏡,醫生可直接觀察腸腔內病變,發現息肉或腫瘤,並可取活檢進行病理分析,明確診斷。腸鏡不僅能發現早期癌變,還能通過切除息肉預防癌症發展。
2. 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如CT、MRI和超聲內鏡對評估腫瘤範圍和淋巴結轉移非常重要。CT掃描能夠顯示腸壁增厚及腫瘤侵犯周圍組織的情況,MRI則在直腸癌分期中具有優勢。PET-CT可幫助判斷遠處轉移。
3. 血液標誌物檢測
血液中癌胚抗原(CEA)和糖類抗原19-9(CA19-9)水平升高,提示腫瘤活躍度,但單獨檢測敏感性有限,通常結合其他檢查使用。
5. 分子診斷技術
近年來,基因檢測和分子標誌物在大腸癌診斷和預後評估中逐漸應用,幫助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
6. 活檢和病理檢查
活檢組織的病理學分析是確診大腸癌的最終依據。通過顯微鏡觀察癌細胞形態,判斷癌症類型及分級,對治療方案選擇具有指導意義。
大腸癌早期診斷依賴多種手段綜合應用。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定期腸鏡篩查和及時診斷是提升治療成功率的關鍵。早發現、早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