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瘤是一種起源於胚胎脊索的慢性、浸潤性腫瘤,好發於30–60歲成年人羣,在全球範圍內均有散發病例。東南亞國家如中國、印度尼西亞與泰國同樣出現此病。主要對脊柱和神經結構造成損害,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需儘早識別治療。
脊索瘤屬於原發性骨腫瘤,起源於胚胎未退化脊索組織。人羣主要集中於30–60歲,兒童與老年人中亦可出現。該病無明確地理偏好,歐美髮病率相似,東南亞國家數據有限,但仍有報道。其局部侵襲性強,危害神經功能,以腰骶區最常見。
1. 局部疼痛
脊索瘤生長緩慢,首發症狀常爲隱匿性、持續性腰骶或頸背部疼痛,夜間明顯,人體位變化後痛感加劇。此爲患者最早主訴,常被誤以爲機械性痛或退行性疾病。
2. 放射樣神經痛
當病竈壓迫神經根時,會出現腰骶區域沿坐骨神經或臂叢分佈的放射痛,表現爲電擊樣疼痛伴麻木、針刺感,有時延伸至下肢或上肢。
4. 運動功能障礙
若腫瘤進一步壓迫脊髓或馬尾,可引起單側或雙側肢體麻痹,表現爲肌力下降、反射減弱。晚期常見步態不穩,臥牀時間增加,影響日常生活能力。
5. 感覺異常與共濟受損
患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溫差痛覺下降,嚴重者對觸覺亦無明顯感應。此外,有些腫瘤侵犯脊髓灰質,導致精細運動與位置覺障礙,使動作不協調。
6. 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晚期脊索瘤常累及骶段神經,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例如尿瀦留、尿失禁或便祕,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與心理狀態。
脊索瘤雖起病隱匿,但隨着病竈體積增大,其局部疼痛、神經壓迫症狀逐漸突顯,提示不可掉以輕心,及早影像學檢查並結合神經評估是關鍵。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若出現持續性腰骶部疼痛或神經症狀,切勿將其歸爲普通骨關節疾病,應及時進行影像評估。早診斷、早治療是改善預後、減少神經損害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