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簡稱腦癱)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包括影響肌張力、姿勢和/或運動的終生運動功能障礙。 這類疾病是由胎兒或嬰兒腦發育受損所致。
儘管腦癱本身不是神經變性疾病,但隨着患兒生長、CNS發育到成年階段,臨牀表現可能逐漸改變。 運動功能障礙可表現爲功能性能力和活動受限,嚴重程度不一。
主要的運動症狀往往伴有多種其他症狀,包括感覺或知覺改變、智力障礙、溝通和行爲困難、癲癇發作和肌肉骨骼併發症。它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致殘性疾病之一。
小兒腦癱的患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存在差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活產嬰兒中小兒腦癱的發病率約爲1%至5%。在發達國家,新生兒的發病率約爲2‰至3‰,亞太地區國家約爲1‰至2.5‰。美國每年估計有25,000例新發腦癱病例,全國腦癱患者不少於40萬。在中國,0至6歲兒童的腦癱患病率爲1.8%至4%,並以每年約46,000例的速度遞增。
小兒腦癱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
① 運動功能障礙:患兒可能出現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無法抓握物品、行走,甚至無法翻身、坐起、站立,以及正常的咀嚼和吞嚥。
② 智力障礙:約25%至80%的患兒伴有智力低下,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
③ 癲癇:約25%至50%的患兒合併癲癇,需長期管理。
④ 感官障礙:部分患兒可能出現視力、聽力和語言障礙,影響日常交流。
⑤ 骨骼和關節畸形:長期的肌肉張力異常可能導致關節攣縮、肢體變形等骨骼問題。
以幹細胞療法爲核心的神經重建方案是繼傳統治療後最有潛力的小兒腦性癱瘓治療方法。幹細胞治療通過神經修復與腦可塑性增強,爲改善運動、認知及神經功能提供了潛在突破。
目前,尚無治癒小兒腦癱的方法,但多種治療手段可改善患兒的功能和生活質量,主要包括:
① 康復訓練: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和語言治療等,旨在提高患兒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技能和交流能力。
② 藥物治療:使用肌肉鬆弛劑等藥物,幫助緩解肌肉痙攣和控制癲癇發作。
③ 手術治療:對於嚴重的肌肉或骨骼畸形,可能需要通過矯形手術改善功能。
④ 輔助器具:使用矯形器具或助行器,幫助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和獨立性。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表示,早期干預對於小兒腦癱的治療至關重要。在嬰幼兒時期,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及時的康復訓練和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後,幫助患兒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