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胃癌
菜單

胃癌症狀

胃癌是指發生在胃黏膜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消化系統腫瘤之一。根據組織類型,主要爲腺癌,可向淋巴結、肝臟、胰腺等轉移。其發生機制複雜,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結構、遺傳易感性等因素密切相關。

胃癌在亞洲地區尤爲高發,尤其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居全球前列。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泰國、菲律賓等由於飲食習慣和篩查不足,發病率亦居高不下。胃癌晚期常引發胃出血、消瘦、惡病質等,嚴重影響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

胃癌分期

I期:侷限性腫瘤,症狀不典型
腫瘤僅限於胃黏膜或黏膜下層,無淋巴結轉移或遠處擴散。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偶有輕度消化不良、腹脹或胃部不適。此期手術治療預後較好,5年生存率可達85%-90%。

II期:腫瘤浸潤,症狀開始顯現
癌細胞已浸潤胃壁肌層,並可能波及1-2組區域淋巴結。患者會出現早飽、隱痛、輕度體重下降等表現。通過外科切除聯合輔助化療,5年生存率爲55%-70%。

III期:區域性轉移,臨牀症狀明顯
腫瘤穿透胃壁並累及多組淋巴結,或鄰近器官如胰腺、結腸等。此期常有明顯的食慾下降、持續腹脹或間歇出血,部分出現貧血。積極治療下,5年生存率約30%-45%。

IV期:遠處轉移,治療以控制爲主
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肺、腹膜等遠處器官,臨牀表現複雜多變,如劇烈疼痛、黑便、黃疸等,生命質量嚴重下降。治療多采用免疫重建細胞治療聯合靶向或姑息化療,5年生存率小於10%。

胃癌症狀詳述

1. 上腹不適或隱痛
這是最早期、最常見的症狀,通常表現爲餐後飽脹、上腹部悶痛或隱隱作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初期不嚴重,常被患者誤認爲“胃炎”或“消化不良”而忽視。

2. 食慾減退與體重下降
隨着腫瘤影響胃功能,患者出現食慾明顯減退,尤其對葷腥類食物產生厭惡。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常超過5公斤,且持續性加重,提示病情惡化。

3. 噁心與嘔吐
胃癌患者常因幽門部狹窄或腫瘤壓迫而產生噁心感,嚴重時伴有嘔吐,內容物爲胃內容物或宿食。嘔吐緩解後症狀可能暫時減輕,但復發頻繁,需引起警惕。

4. 黑便與消化道出血
腫瘤糜爛破裂易導致胃出血,表現在大便顏色變黑(柏油樣便)、大便隱血陽性,或嘔吐出咖啡色物質。出血量大時患者會頭暈、心悸,甚至休克。

5. 貧血與面色蒼白
慢性失血與營養攝入不足,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爲面色蒼白、乏力、易疲勞,女性患者尤爲明顯。貧血往往提示胃癌已發展至中晚期。

6. 早飽感與消化不良
患者進食後即出現飽脹感,即使攝入少量食物也感到胃部不適。部分患者同時伴有噯氣、反酸,常被誤診爲“功能性胃腸病”,導致延誤病情。

7. 食管反流與燒心
特別是胃賁門部癌症患者,常出現胃酸返流至食管引發燒心、咽部異物感等不適症狀。症狀可在平臥或進食後加重,需通過胃鏡確診。

8. 腹部腫塊
晚期胃癌患者可能在上腹部觸及包塊,多爲硬實、不活動的腫瘤組織,伴有持續疼痛或壓痛,是腫瘤局部擴展的重要信號。

9. 胃出口梗阻
腫瘤阻塞胃幽門時,患者出現嚴重噁心嘔吐,尤其在進食後不久即反覆嘔吐。嘔吐內容常爲前一餐殘餘食物,是進展性病變表現。

10. 全身衰弱與惡病質
胃癌進入晚期後,腫瘤釋放毒素、營養吸收障礙,導致身體極度虛弱、四肢消瘦、精神萎靡、行動遲緩,出現典型的惡病質表現。

結語

胃癌早期缺乏特異性症狀,極易被患者忽視,延誤最佳治療時機。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凡出現持續上腹不適、黑便、體重明顯下降者,應儘快進行胃鏡檢查及相關腫瘤指標評估。通過早篩查、早治療及結合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先進手段,可有效提高生存率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