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口咽癌
菜單

口咽癌診斷

口咽癌是一類起源於咽部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常見於舌根、軟齶和扁桃體區域。由於這些部位位於咽後深處,早期症狀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時機。一旦出現持續咽痛、耳痛、吞嚥困難或頸部淋巴結腫大,需儘快進行規範診斷。科學的檢查不僅確認病竈性質,還能明確分期,指導個體化治療計劃。

診斷依據

1. 內鏡檢查是初步手段
纖維鼻咽喉鏡檢查是臨牀常用的初步評估方式,可清晰觀察咽部、扁桃體、舌根等區域的病竈形態、大小、表面潰爛或充血情況。內鏡檢查操作簡單,無創傷,適用於首診患者。通過內鏡拍照記錄也便於後續治療評估對比。

2. 活檢是確診關鍵
病竈區域活組織檢查(即活檢)是診斷口咽癌的“金標準”。醫生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切取可疑區域組織,送病理科進行顯微鏡下觀察。若細胞呈現異型性、核分裂活躍,明確爲惡性。某些情況下還需檢測HPV病毒的存在,以判斷與病毒相關的病理類型。

3. 影像學輔助判斷分期
爲了判斷腫瘤侵襲深度和是否有淋巴結或遠處轉移,需依賴CT、MRI或PET-CT等影像學檢查。CT適合觀察骨質侵蝕,MRI更利於軟組織病竈定位,而PET-CT能識別遠端潛在轉移竈,特別適用於Ⅲ期及以上患者的全面評估。

4. 頸部淋巴結評估不可忽視
口咽癌患者常常首發表現爲頸部淋巴結無痛腫大,因此,頸部B超或增強CT可用於判斷淋巴結的大小、形態及是否融合。必要時可行淋巴結穿刺活檢,進一步明確是否爲轉移癌。

5. 免疫組化與基因檢測有助分型
現代腫瘤診斷不僅止步於形態學確認,更進一步利用免疫組化檢測P16、Ki67等標誌物,明確腫瘤生物學特性。此外,針對部分HPV陽性患者,還可進行相關基因檢測,用於判斷預後與療效反應,有助於爲後續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精準治療方式提供依據。

結語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口咽癌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通過內鏡、活檢與影像學的聯合判斷,可有效識別病變程度,爲後續規範治療打下基礎。對高危人羣,建議定期進行口咽部篩查,以期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