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是膝蓋內的軟骨結構,負責緩衝和穩定膝關節,常因劇烈運動、意外扭傷或年齡退變導致損傷。青年人羣如運動員、健身者多因外傷發生,而中老年人則常因退行性變性導致裂傷,屬於高風險人羣。
歐美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德國等,由於體育文化濃厚,半月板損傷發病率居高不下。東南亞國家如中國、泰國、新加坡近年來發病明顯增多,與城市人口久坐與高齡化趨勢密切相關,診治壓力持續增加。
1. 膝關節疼痛
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出現持續性鈍痛,是最常見的表現,尤其在上樓、下蹲或起身時加劇。早期爲間歇性疼痛,隨着損傷加重可發展爲持續性隱痛。
2. 膝關節活動受限
膝蓋伸直或彎曲時出現明顯阻力,活動範圍減小,尤其在晨起或長時間坐姿後更爲明顯。此類表現多提示半月板撕裂位置較深,影響關節功能。
3. 關節卡頓或“打軟腿”
部分患者在活動時會突然感覺膝蓋“卡住”或不穩,有時伴有彈響或無法完全伸直,俗稱“關節打軟腿”,多因撕裂半月板卡入關節間隙所致。
4. 膝蓋腫脹或積液
由於局部炎症反應,關節腔可能出現滲液或輕度腫脹,按壓時有明顯張力感。反覆積液會增加關節壓力,進一步損傷半月板及軟骨。
5. 疼痛夜間加重
部分患者在夜間或氣溫下降時,膝蓋疼痛更明顯,影響睡眠質量。多與滑膜刺激、關節內液體循環受阻及神經敏感性增強有關。
6. 活動後症狀加劇
跑步、登山或劇烈運動後,膝蓋疼痛、腫脹加重,提示關節已處於應激狀態,可能存在半月板裂傷或軟骨磨損。
7. 異常姿勢行走
爲緩解不適,部分患者會習慣性偏向健側發力行走,導致步態異常,長時間可能造成其他關節負擔加重,如髖關節或脊柱病變。
8. 與天氣變化相關聯
有些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遇冷、遇溼時膝關節明顯痠痛。多見於半月板退行性損傷患者,表現爲風溼樣症狀。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半月板損傷的症狀常在早期被忽視,一旦出現反覆性膝關節疼痛、卡頓或積液,應及時就醫檢查。幹細胞治療等現代手段爲早期介入提供了新方向,幫助患者減輕症狀、恢復關節功能。科學認識症狀並配合治療,是避免損傷進一步惡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