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菜單
關閉
淋巴瘤
菜單

淋巴瘤診斷

淋巴瘤是一種源自淋巴細胞異常增殖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爲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可發生於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若不及時診斷與干預,可能迅速進展至多個系統,危及生命。淋巴瘤的診斷依靠影像學、血液檢查及病理活檢等綜合方式明確病理分型,從而指導治療策略。

診斷依據

1. 臨牀症狀評估(初步線索)
患者常表現爲無痛性淋巴結腫大,伴或不伴發熱、盜汗、體重減輕(即“B症狀”)。持續性疲乏、皮膚瘙癢或局部壓迫症狀亦應引起重視。早期僅有局部腫大,不易察覺,需依靠詳細病史與體格檢查提示可疑。

2. 影像學檢查(發現病竈)
超聲可作爲淺表淋巴結的初篩工具,觀察其大小、形態及血流特點。CT和MRI用於評估深部或多個區域淋巴結及臟器受累範圍。PET-CT在淋巴瘤的分期和復發監測中更具優勢,能提供功能代謝圖像。

3. 淋巴結活檢(確診關鍵)
確診淋巴瘤的“金標準”是活檢後的組織病理學檢查。推薦進行完整淋巴結切除活檢,以保留組織結構用於病理分型、免疫表型分析及分子遺傳檢測。針吸或粗針活檢僅用於不適合手術者。

4. 骨髓穿刺檢查(評估浸潤)
部分淋巴瘤尤其晚期患者常伴有骨髓受侵。通過骨髓穿刺獲取樣本,結合形態學、免疫組化及分子檢測,可判斷是否存在髓內病變,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之一。

5. 血液和生化檢查(輔助判斷)
常規血液檢查可提示貧血、白細胞異常或血小板減少。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升高常提示病情活躍,β2-微球蛋白亦是預後指標之一。此外肝腎功能檢查有助於評估患者整體狀態與治療耐受性。

6. 免疫表型分析(確定細胞來源)
通過流式細胞術或免疫組化檢測淋巴細胞的表面抗原,有助於明確B細胞性或T細胞性淋巴瘤。不同的免疫型決定治療方向和藥物選擇,是精準醫學的重要一步。

7. 分子與遺傳檢測(輔助分型)
部分患者需行PCR、FISH或基因測序分析特定突變或染色體重排,如BCL2、BCL6或MYC等,有助於判斷預後及是否爲高度侵襲型淋巴瘤,部分突變亦關聯免疫治療效果。

8. 分期評估系統(Ann Arbor分期)
Ann Arbor系統廣泛應用於淋巴瘤分期,從I期(侷限性)到IV期(多臟器浸潤),並結合B症狀進行細分。準確分期對於療效評估和治療強度選擇具有決定意義。

9. 多學科聯合會診(制定方案)
確診後應進行MDT(多學科會診),由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免疫細胞治療專家等共同制定最合適的治療策略。針對不同類型和分期,考慮是否聯合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前沿療法。

結語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淋巴瘤種類多樣、進展迅速,早期準確診斷至關重要。建議出現持續淋巴結腫大或不明發熱症狀時及時就醫,進行全面檢查,儘早納入規範化治療,必要時考慮免疫重建細胞治療等新技術,爲長期生存創造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