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長期由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或脂肪肝發展而來。早期症狀不典型,常被忽視。若未能及時確診並干預,病情將迅速惡化,出現腹水、黃疸、肝性腦病甚至肝癌。
1. 臨牀症狀識別.
肝硬化患者常有乏力、食慾減退、黃疸、腹脹等表現。晚期可見腹水、下肢水腫、皮膚瘀點、蜘蛛痣等特徵性體徵,對臨牀醫生具有重要提示價值。
2. 肝功能化驗.
血液生化指標如轉氨酶(ALT、AST)、膽紅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等是評估肝功能的核心。轉氨酶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白蛋白降低和凝血異常則預示肝功能減退。
3. 影像學檢查.
腹部B超、CT、MRI等可顯示肝臟體積縮小、表面結節、脾腫大和腹水,有助於判斷肝硬化程度和有無併發門脈高壓、靜脈曲張等。
4. 肝硬度測定.
通過瞬時彈性成像(FibroScan)等無創方法測定肝硬度,是當前較爲廣泛應用的技術,能有效區分纖維化程度,監測疾病進展。
5. 血清學指標.
如透明質酸、層黏連蛋白、Ⅳ型膠原等反映肝纖維化程度的血清學指標,可作爲判斷肝硬化早期的重要參考,適合初篩和隨訪。
6. 上消化道鏡檢查.
用於明確門脈高壓是否已造成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是評估出血風險的重要手段,也常用於病情分期。
7. 肝穿刺活檢.
雖然屬有創檢查,但在疑難病例或不典型表現中,仍是確認肝纖維化程度和排除其他肝病的“金標準”,對診斷和分型具有關鍵意義。
8. AFP與肝癌篩查.
肝硬化患者發生肝癌的風險顯著升高。定期檢查甲胎蛋白(AFP)與B超,可早期發現潛在惡變,避免漏診。
9. 幹細胞治療前評估.
在計劃接受幹細胞治療的患者中,需全面評估肝功能狀態、炎症活動性與纖維化程度,確保治療效果最大化並排除禁忌症。
肝硬化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指出,準確診斷可爲患者爭取治療時機。通過規範檢查手段與科學判斷,結合幹細胞等先進療法,將爲患者帶來更長遠的生存希望與生活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