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起源於肝臟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其中以肝細胞癌最爲常見。高發於40歲以上人羣,尤其是有乙肝病毒感染史或長期酗酒者。其起病隱匿,早期症狀輕微,是導致確診時多爲中晚期的重要原因。
全球範圍內,肝癌在中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發病率顯著偏高。這些地區乙型肝炎攜帶率高、食品中黃麴黴素污染嚴重,是該病集中高發的重要因素之一。肝癌死亡率高、進展快,構成嚴峻的公共衛生負擔。
I期:侷限性腫瘤,早治效果顯著
I期肝癌通常爲直徑小於2釐米的單發腫瘤,無血管侵犯或遠處轉移。多數患者無明顯不適,5年生存率可達到70%-80%。如能在體檢中被發現,治療效果良好。
II期:輕度擴散,症狀開始顯現
II期腫瘤體積增大,或出現多個小結節,局部侵及血管。部分患者會感到右上腹不適、乏力、消化減退。生存率下降至約50%,仍屬於可積極手術干預階段。
III期:侵及大血管或淋巴,體徵明顯
此期腫瘤可能侵犯門靜脈、肝靜脈或鄰近淋巴結,伴隨症狀明顯加重,如黃疸、腹水、體重驟降等。5年生存率下降至30%左右,需多學科綜合治療。
IV期:遠處轉移,生存率極低
IV期爲晚期肝癌,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骨等遠端器官。常表現爲劇烈疼痛、食慾喪失、意識障礙等。5年生存率不足10%,治療以緩解症狀爲主。
1. 上腹部持續性鈍痛
早期肝癌可能僅有輕微不適,隨着腫瘤增大,壓迫肝包膜或鄰近結構,患者逐漸出現右上腹隱痛、脹痛,活動或進食後症狀明顯加重。
2. 明顯消瘦與體力下降
體重短時間內明顯減輕是肝癌的典型表現之一,尤其在沒有刻意節食或運動的情況下。體力下降、容易疲勞往往與代謝異常和腫瘤消耗密切相關。
3. 黃疸與尿色加深
當腫瘤壓迫膽管或肝細胞功能衰退時,膽紅素代謝障礙,導致黃疸出現。眼球鞏膜和皮膚變黃,伴有尿液顏色加深,部分患者還伴隨皮膚瘙癢。
4. 腹水形成與腹脹感增強
肝癌引起門脈高壓或白蛋白合成減少,常出現腹水。患者腹部膨隆,進食減少,甚至影響呼吸。晚期需反覆抽取腹水緩解不適。
5. 胃腸道症狀混淆診斷
早期常誤診爲胃病,患者可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祕交替等胃腸道反應,掩蓋原發病情,延誤診斷。
6. 肝掌與蜘蛛痣等皮膚改變
部分肝癌患者皮膚出現特徵性變化,如手掌發紅(肝掌)或面部、頸部出現蛛網狀紅斑(蜘蛛痣),反映出肝功能損害和雌激素代謝紊亂。
7. 出血傾向與凝血障礙
肝臟爲凝血因子合成主要器官,當肝功能衰退,凝血功能受損,表現爲牙齦出血、鼻出血、皮膚瘀斑,甚至消化道出血。
8. 夜間盜汗與不明發熱
部分患者出現夜間出汗、間斷性發熱等非特異性表現,提示免疫系統異常或腫瘤活躍所致,常見於中晚期病人。
9. 骨痛或胸悶提示轉移
肝癌晚期可轉移至骨骼或肺部,若患者出現局部骨骼疼痛或胸悶、咳嗽、咯血等,應高度警惕遠處轉移的可能。
10. 意識障礙與肝性腦病
嚴重肝功能衰竭或門體分流引起的肝性腦病,會表現爲行爲改變、嗜睡、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是晚期肝癌危險信號之一。
肝癌是一種高致死性腫瘤,早期症狀不典型,極易延誤診斷。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乙肝病毒攜帶者、長期酗酒人羣、黃麴黴素暴露人羣等高危個體應定期接受肝臟影像檢查與血清學檢測。一旦出現上腹部疼痛、黃疸、消瘦、乏力等體徵,應高度警惕,及早篩查。專家指出,識別不同階段的臨牀表現並進行鍼對性干預,聯合多手段治療,特別是採用免疫重建細胞治療與靶向、微創等策略協同,有望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