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一種起源於肝臟的惡性腫瘤,多由慢性肝病發展而來。由於早期症狀不典型,常被忽略,錯過治療窗口期將導致癌症擴散、預後惡化。通過合理選擇檢查方法並聯合評估,可早期識別腫瘤並指導後續治療方案。
1. 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技術是診斷肝癌的核心手段。彩超常用於初篩,可觀察肝臟形態與腫塊,但精確度有限。增強CT和MRI能更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血供特點,是目前評估肝癌性質、判斷分期的重要依據。CT三期增強掃描、MRI的動態對比成像在區分良惡性病變方面尤爲關鍵。
2. 血清學標誌物檢測
甲胎蛋白(AFP)是最常用的肝癌腫瘤標誌物,在部分患者中明顯升高,但特異性不足。因此常與AFP-L3、PIVKA-II等新型指標聯合檢測,提高診斷靈敏度。特別是在高風險人羣中,這些血清指標的動態監測有助於早期發現無症狀的病竈。
3. 肝組織活檢
對於影像結果不典型或腫瘤特徵不明確的患者,行肝組織穿刺活檢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手段。通過獲取病竈組織進行病理學和免疫組化分析,可進一步區分肝癌亞型,爲後續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但由於穿刺有一定創傷性,應權衡風險與獲益。
4. 分子檢測與免疫評估
隨着精準醫學的發展,肝癌分子分型與免疫特徵分析逐漸進入臨牀。通過檢測腫瘤組織或血液中的基因突變(如TP53、CTNNB1)或PD-L1表達水平,有助於預測治療反應,爲是否適合免疫重建細胞治療提供參考。這類檢查目前多在綜合性腫瘤中心開展。
5. 內鏡與血管造影檢查
在部分複雜病例中,醫生還可能選擇經導管肝動脈造影(DSA)或經內鏡檢查瞭解門靜脈系統、膽道系統是否被侵犯。尤其在肝癌合併膽管堵塞、血管侵犯時,這些手段對判斷手術可行性有實際意義。
6. 風險人羣篩查與動態監測
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病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羣。對這類人羣應每3-6個月進行一次超聲與AFP聯合篩查。持續動態監測是實現肝癌早期診斷的重要路徑,能在病竈尚小或尚未明顯擴展時及時干預。
肝癌的早期診斷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與生存時間。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高危人羣應定期體檢,結合影像、血清學及組織學等綜合手段判斷病情,早發現、早治療是應對肝癌的關鍵。若需進一步治療評估,還可通過細胞治療等方式實現精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