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主要爲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好發於膀胱黏膜。多與長期吸菸、化學品接觸及慢性膀胱炎相關。發病以中老年男性爲主。歐美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是高發區,而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也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在東南亞地區,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近年來膀胱癌患病率逐年增加,部分與地區工業發展、環境污染有關。晚期膀胱癌可導致廣泛轉移,嚴重影響泌尿功能、生活質量及患者心理狀態,危害巨大。
I期:黏膜侷限癌變
癌細胞侷限於膀胱黏膜層,尚未浸潤肌層,表現爲間歇性血尿。經內鏡切除後預後良好,5年生存率可達90%。
II期:浸潤膀胱肌層
腫瘤進入膀胱壁肌層,症狀加重,需結合手術與放療,5年生存率約60%-70%,若控制及時仍可保膀胱功能。
III期:侵犯鄰近組織
癌細胞穿透膀胱壁,波及前列腺、子宮等鄰近結構。治療需擴大手術聯合化療,5年生存率降至40%-50%。
IV期:遠處轉移階段
癌細胞擴散至肺、骨、肝等器官,表現爲全身症狀,預後不良。以延長生命和減輕症狀爲主,5年生存率低於20%。
1. 無痛性肉眼血尿
最常見早期症狀。尿液呈淡紅或鮮紅色,不伴疼痛,間歇出現,常被誤以爲輕微泌尿感染。
2. 尿頻及尿急症狀
膀胱壁受刺激引發尿頻、尿急,即使膀胱未充盈也有排尿衝動,影響生活質量。
3. 排尿困難或尿流細弱
腫瘤阻塞膀胱出口,導致排尿費力,尿流變細或斷續,甚至需用力才能排淨尿液。
4. 夜間頻繁排尿
膀胱容量受限,夜間需頻繁起夜排尿,影響睡眠質量,是進展期常見表現之一。
5. 尿痛及灼熱感
部分患者出現排尿時刺痛、燒灼感,尤其腫瘤伴發感染或侵犯三角區時更爲明顯。
6. 尿液異味或混濁
病竈壞死或感染時,尿液出現惡臭或混有膿性分泌物,爲腫瘤併發感染的重要信號。
7. 下腹部隱痛或脹痛
腫瘤壓迫或浸潤膀胱壁引發持續性不適,疼痛位置模糊,常與尿頻合併存在。
8. 尿中出現凝血塊
出血量增加時,尿液中可見血塊,甚至形成管狀血凝,排出時伴有明顯不適。
9. 尿閉或無法排尿
腫瘤阻塞嚴重時可能完全阻斷尿流,造成急性尿瀦留,是緊急處理指徵之一。
10. 腰痛與單側腎積水
癌症阻塞輸尿管口,導致尿液迴流,繼發腎積水,表現爲單側腰部鈍痛或絞痛。
11. 全身乏力與食慾減退
晚期腫瘤代謝增加消耗多,患者常出現體重下降、食慾差與精神萎靡等表現。
12. 骨痛或骨轉移表現
癌細胞遠程轉移骨骼時,引發持續性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是晚期膀胱癌的常見併發。
13. 腹股溝或盆腔包塊
區域淋巴結轉移引起包塊,可觸及腫大硬結,伴壓痛或不適,提示腫瘤擴散。
14. 貧血及面色蒼白
慢性出血與腫瘤耗竭導致貧血表現,患者面色發白、頭暈乏力,是需警惕的信號。
15. 情緒焦慮及心理障礙
排尿異常與癌症診斷會引發焦慮、抑鬱、恐懼等負面情緒,需進行心理支持干預。
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提醒:膀胱癌常以無痛性血尿起病,極易被忽視。若發現排尿異常、血尿或下腹不適,應儘早就醫篩查,結合膀胱鏡、影像與尿細胞學檢查,明確病因。科學治療結合免疫重建細胞療法可爲中晚期患者帶來新希望,延長生存期,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