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是指發生於腦組織或腦膜的惡性腫瘤,發病率雖然不高,但因位置特殊,一旦發生便可能迅速影響語言、運動、認知等重要神經功能。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常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對腦癌的早期發現、精準診斷具有極爲關鍵的臨牀意義。當前診斷手段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結合臨牀症狀判斷,並通過組織活檢確診。
1. 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診斷腦癌最常用的神經影像工具,能夠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邊界及是否侵犯周圍結構。增強MRI可進一步區分腫瘤類型及惡性程度,尤其適用於識別膠質瘤、髓母細胞瘤等。
2.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CT適用於急性症狀患者,能夠快速評估顱內出血、腫塊壓迫及腦水腫等情況。雖然分辨率不如MRI,但在搶救或術前快速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若患者無法進行MRI檢查,CT亦可作爲替代方案。
3. 腦電圖與神經功能測試
若患者出現癲癇或意識障礙,腦電圖檢查可輔助評估腦部電活動是否異常,間接提示腫瘤引發的功能失調。認知功能測試、語言評估等亦可協助判斷病竈所處的腦區。
4. PET-CT代謝掃描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結合CT影像,可觀察腫瘤組織的代謝活躍程度,從而初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有助於制定手術與放化療策略。此方法在鑑別復發與壞死方面尤爲有效。
5. 眼底檢查與視野評估
部分腦癌會通過顱壓升高影響視神經,引起視乳頭水腫或視野缺損。眼科檢查是判斷顱壓及間接發現顱內腫瘤的重要補充手段,尤其在兒童患者中應用廣泛。
6. 腰椎穿刺與腦脊液分析
對懷疑腦膜轉移或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者,可進行腦脊液檢查。腦脊液中的異常細胞、蛋白或壓力變化均有助於判斷病情性質,但操作需謹慎,避免造成顱壓驟變。
7. 組織活檢與分子病理分析
確診腦癌最終依賴手術或穿刺獲得的病理組織。通過免疫組化、基因突變分析等技術,可進一步明確腫瘤分型,爲靶向或免疫治療提供依據。術中活檢也可協助評估切除範圍及手術方案。
8. 基因檢測與個體化診斷
部分腦癌與特定基因變異密切相關,如IDH突變、MGMT甲基化等。通過血液或組織檢測這些生物標誌物,有助於判斷預後及選擇更精準的個性化治療方式,是近年發展迅速的新方向。
腦癌的診斷過程需多學科協作,結合影像、功能、分子與病理多重信息。聯合生命國際醫學中心專家強調,早期精準診斷是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